高校校史馆馆藏资源整合模式探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校校史馆馆藏资源整合模式探析作者简介:郑 川(1987-),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郑 川,乔硕功(中南大学档案技术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力物力有限、校史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服务落后等问题。本文从高校校史馆博物馆档案馆资源整合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出发,整合史志资料、档案文件、文物藏品等相关资源,在解决校史馆发展问题的同时,旨在打造科学的校园文化生态圈,以提升校史资源的教育传承作用。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文化馆的试点实践来看,此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关键词:校史资源;建设模式;校园文化;校史馆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8)03-0189-03  高等院校兴建校史馆的潮流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强调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兴起的,其发展历史还不算太长,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目前我国高校校史馆的建设体制各异,大多以本校档案馆为依托,在日常运行中往往容易单纯地关注校史馆藏的管理和展示,而忽略利用高校档案馆与高校博物馆内的相关资源进行信息拓展、产业升级,取得进一步提升文化宣传和教育熏陶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急速发展对校史文化建设新的内在要求,便是从过去的“以物为本、以管理为重”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功能服务为重”。因此以新的眼光分析高校校史馆的功能与定位变得很有意义。本文从提升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高校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资源整合建设的发展模式,力图使校史文化建设立足校园,融入社会,走向世界。1 校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1.1 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贴合时代要求就馆藏资源而言,高校档案馆、高校校史馆、高校博物馆三馆的部分馆藏存在一定的多面性,譬如一份民国时期的大学章程,既可以算作档案馆的归档文件,又可以作为校史馆的实物史料,还可以列入博物馆的文物展柜。另一方面,不同馆舍的单一馆藏,或许又会就某一相同时期相同事件相互关联、互相佐证、相得益彰。如今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档案行业专家与史料研究专家认可的“双重价值论”指出,档案与史料文件的公共化、社会化是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其实质在于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价值。在现代社会对资源共享需求程度日益增高与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整合高校档案馆、高校校史馆、高校博物馆三类馆藏资源,使之形成合力,其战略意义不仅在于简单合并馆藏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处理。换言之,如果把三馆的馆藏信息融合视为一种文化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合作共赢的关键,在于提高对信息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馆藏信息的增值,从而取得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突出效果。1.2 助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校史资源的育人作用高等院校往往是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最为活跃的发源地,也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温暖的孵化器,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来源于大学。究其缘由,这种成就与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有重要关系,校园文化所蕴含的大学精神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内心深处,成为默默鞭策他们前进的动力。高校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管理机构正是这种校园文化的起源与主要载体。高校校史文化馆把一系列的史志资料、档案文件、实物藏品集中整理,按时间、事件或人物等主题串联起来,以供公众参观学习,展示内容涵盖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师生行为作风、学校规章制度、办学精神理念、社会服务及定位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它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完整地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这四个层面便是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在校师生的教育熏陶作用,是高校校史文化馆固有的功能。参观校史文化馆了解大学历史文化是新同学走进校园的第一堂课,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了解学校厚重的历史、丰硕的成就、杰出的校友,以及专业设置和学科优势等知识,能促进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对广大师生实施爱国爱校主义教育,能帮助受众群体树立远大的人生规划与目标。1.3 成为高等院校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高校校史文化馆是高等院校的一张名片,是社会了解一所高校的重要窗口,反过来通过这个窗口,以校史文化馆为载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又对社会产生深远的熏陶作用。在高校的品牌建设与推广过程中,高校校史文化馆—981—第33卷第3期2018年6月资源信息与工程Vol.33№3June2018能迅速有力地呈现学校的办校历史、优势学科、地方特色、社会贡献等关键信息,为构建高校品牌效应提供强大的助推作用。同时它又是弘扬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它为广大社会受众提供了一部内容丰富、层次多样、鲜活动人的德育教材,使人们为这些文化正能量所激励、引导。文化馆将高校积极、深厚的文化底蕴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另外校史文化馆具备合作交流的中介功能,在学校与外部洽谈各类合作事宜时,外部单位通过校史文化馆了解学校历史与现实情况,进一步奠定双方合作基础。2 高校校史文化馆的建设思路及方法2.1 加大馆舍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已设有独立的档案馆建制及相应的办公、存储场所,相当一部分高校也在推进文化建设的潮流中建立了独立的校史展览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只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一些历史悠久、资金相对充裕的学校创办了独立的大学博物馆,总体来说离每十万学生配置一座博物馆的国际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校史文化馆可以现有馆舍机构为依托,在选址和规划上做出通盘考虑,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馆舍面积的确定同高校办学规模、校史档案文物藏品数量、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政府的投资结合起来考虑,采取一次规划分次实施的方案。校史文化馆的外在形式要美观,内部布局应合理,符合档案馆与博物馆馆舍建筑设计规范,达到艺术设计风格与功能配置完美结合的效果,还要考虑同本校校园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另外应着重考虑内部设施满足展板展柜及多媒体等多元化展示需求,以及档案和文物的安全保管等要求。2.2 重视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校史文化馆的资源整合建设涵盖了档案学、情报学、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等多种专业学科知识,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高校校史文化馆的人才引进通过多渠道进行,既要考虑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背景、学历层次合理搭配,又要考虑团队年龄结构的阶梯构成以使工作稳步持续推进。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与人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动态灵活的用人机制,满足高校文化馆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引进以后,通过合理的考核、分配、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潜力,培养新人尽快成长为各岗位的骨干力量,同时优胜劣汰,使优秀、合适的人才沉淀下来,淘汰不合格和不适用的人员,最大发挥团队力量。最后还要创造良好的适合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使职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全力为师生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服务平台。2.3 重点加强馆藏的搜集管理工作馆藏资源是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的灵魂,三馆一体化建设的高校校史文化馆更应重点加强馆藏的搜集、管理和利用工作。建立完善的相关资源搜集制度,覆盖学校党群行政、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学生人事、基建、仪器设备、新闻出版、外事活动、财会等门类资源的搜集,以管促收、以用促收,使馆藏资源的搜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注重馆藏资源形式的多样性,纸质文档、声像文件、电子数据、图书刊物以及实物品种等形式都应纳入馆藏资源的搜集范围。重视实物资源建设,如师生获得各类奖项的奖旗奖杯、兄弟单位国内外校友馈赠的礼品、各级领导人与名人题词、可移动文物、特色学科成果等。实物展品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也是各类专题展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4 大力推进高校史料编研工作校史研究与编纂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充分发挥高校校史文化馆教育熏陶作用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校史文化馆的馆藏资源是一种分散、无序、片段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整理、提炼等编研工作,才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生动形象的展览内容,实现存史、育人、咨政、沟通等基本文化功能。高校校史编研可以从八个方面开展主要研究: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与规章制度、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学生发展状况、教职工群体的作用、学科特色及课程设置、学校声誉及影响力、学校社会与自然环境。另外可就代表性人物、学校发展大事件等展开专题编研。在校史编研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内容求真、栏目设置合理,既重“编”又重“研”,既重“基于文献的史料”又重“口述历史”,既重“正面”又协调“负面”,既重“校史”又重“社会史”。通过校史编研工作构筑起学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畅通交流的精神通道。2.5 以信息化建设手段扩大影响半径当前社会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大大加快了社会节奏,传统实物展馆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上已经达不到时代的要求,只有数字化、信息化才能跟上网络社会的脚步,在几何级数级程度上扩大实物展馆的影响范围。高校校史文化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完备的高校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与检索系统,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管理;二是发布高校校史文化网上展厅,打造内容丰富多彩、覆盖广泛的数字校园文化产品线,使人们通过网络即可浏览实物展厅中的展览信息;三是信息组织推陈出新,用数字化的技术优势给受众带来生动形象的感官体验,并注重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互动,吸引观众线下参观。3 中南大学对三馆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实践2000年4月,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091—第33卷第3期2018年6月资源信息与工程Vol.33№3June2018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原三校档案馆合并为正处级建制的中南大学档案馆,并接管了原中南工业大学院史馆、原中南工业大学矿业科技博物馆、湘雅医学院院史馆、湘雅医学博物馆、原长沙铁道学院院史馆。合校初期由于中南大学档案馆人员编制少,运行资金有限,加之各校区子馆条块分割管理不便,各院史馆博物展馆长期处于关闭状态,仅在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或接待重要来宾访问时开门迎客。这种状况既阻碍了存量校史资源正常发挥文化价值,更不利于学校校史工作乃至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新形势下,中南大学档案馆为盘活学校文化资源,抓住历史机遇,开始进行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资源整合一体化建设的探索。3.1 湘雅医学文化馆的试点创办酝酿数载,2014年时值湘雅医学100周年庆,中南大学以此为契机,对湘雅医学系统的档案、校史、文物资源进行了整合,试点创办了三位一体的湘雅医学文化馆。湘雅医学文化馆选址位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展馆面积200余平方米,总展板面积约210平方米,展出精品史料图片1012幅,实物展柜13个,精选陈列了珍贵实物、文物114件。文化馆以湘雅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编年体为主、重点人物事件拓展为辅,从“领导关爱”、“历史沿革”、“党建工作”、“教学工作”、“科技交流”、“服务社会”、“名人墨宝”七个版块分别介绍了百年湘雅厚重的历史,展览风格图文声像并茂、注释准确,充分展现了湘雅医学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办学精神。3.2 管理上一套班子多块牌子,运行上主打学生志愿者队伍湘雅医学文化馆在管理上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中南大学医学口的档案分馆、原湘雅院史馆和原湘雅医学博物馆三块牌子,都由中南大学档案馆的人员班子进行管理。这种一体化设置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了学校相关人员编制不够的问题,却提升了校史、档案、博物馆的对外服务功能。三馆融合的湘雅医学文化馆成为了中南大学医学档案重要的保管基地、医学校史研究基地、医学教育学习基地及学校的爱国爱校思想教育基地。此外,中南大学档案馆牵头打造了一支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为湘雅医学文化馆的日常运行提供接待及讲解服务,改变了以往学校校史博物馆常年大门紧闭的局面,对学生志愿者而言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为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定期组织一些外出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等活动,并开展优秀志愿者评比,定期召开表彰会对他们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学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