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宗旨•在中国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系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熟练掌握中国文论的术语、范畴和命题,准确阐释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全面理解中国文论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参考书目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共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郭绍虞:《沧浪诗话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徐调孚等:《惠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讲义导航0导论1先秦文学批评2两汉文学批评3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4唐宋金元文学批评5明清文学批评6近代文学批评中国文学批评史导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理论形态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为正统,以道家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为补充。儒道释或三水分流或三川汇一,共同构成中国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儒”•“儒”的字源学考察:柔、需•“儒”的关键词释义:血缘/仁义/礼乐/诗教儒家创始人孔子——儒家文化•人格主义•功利主义•经学中心主义“道”•“道”的本义与引申义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家文化•虚静其心•法天贵真•言外之意“佛”•“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佛教文化•真实观•灵感观•境界观思维方式1.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思维方式的中西差异中西方虽有着共同的“诗性智慧”之源,但自“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3世纪)起,却走上不同的道路:西方文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其思维方式愈来愈逻辑化、哲学化;中国文论受先秦儒、道思想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类比思维•象者,像也•以己度物与取物喻人•生命化与人格化整体思维•天地与我同一•一言以蔽之•弥纶群言直觉思维•应感说•直寻说•妙悟说理论形态1.批评文体的文学化2.话语方式的诗意性3.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批评文体的文学化•先秦文论:寄生与随意•两汉文论:叙事与序传•魏晋南北朝文论:骈俪与隐喻•唐宋金元文论:抒情与意象•明清文论:总龟与玉屑话语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方式•清虚含蕴与奇崛神怪的语言风格“范畴”•“范畴”一词语出《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畴”(类)为“范”。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畴”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以“风骨”为例思考题1、理解儒、道、佛等概念的基本含义。2、儒道释文化对文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概说先秦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期,先秦文论具有以下特点:•大都蕴含于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文史哲合一,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以《三百篇》为圭臬,提出“诗言志”学说;•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文学批评理论与艺术批评理论结合紧密,诗、乐、舞三位一体。说“文”•《庄子》:“越人断发文身。”•《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屈原《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说“文化”•《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文学”•“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孔门四科,“文学”为其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文学在这里指的是学问、文教、文化修养、文献古籍等。如杨伯峻《论语译注》:“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第一章《尚书·尧典》•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作家作品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汉初由伏生口述,晁错用汉时通用隶书书写,是为《今文尚书》,共28篇,含《尧典》。后又于孔府旧宅壁内得篆书所写之《尚书》,是为《古文尚书》,共44篇。汉末两本均亡佚不全,至东晋梅赜献一58篇新本,世称《伪古文尚书》,为今世传本,加孔安国之序共59篇。内容分析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乐舞三位一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第二章儒家的文艺观第一节孔子的文艺观一、文艺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一节孔子的文艺观二、文艺的批评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鞹(kuò)犹犬羊之鞹。”(《论语·颜渊》)第一节孔子的文艺观三、雅俗之辩:•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第一节孔子的文艺观四、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开“文道合一”之先声•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第一节孔子的文艺观五、孔子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影响:•1、《论语》是中国语录体著作的开山之作,孔子的文学批评方式为语录条目体式。语录体是中国较早出现的文种之一,以记录言行为主。文词质朴,不尚修饰,但显得较为零乱。•2、孔子的文学批评,是伦理道德批评,以仁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止乎礼义”的教化功能,故其批评标准与审美标准具有鲜明的伦理化倾向。第一节孔子的文艺观•3、孔子的艺术观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他对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阐述,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4、总之,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第二节孟子的文艺观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然而黎民不饥不寒,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第二节孟子的文艺观二、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第二节孟子的文艺观三、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第二节孟子的文艺观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告子·下》)第二节孟子的文艺观四、知言养气•(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第三章道家的文艺观第一节老子的文艺观一、对“象”之阐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第一节老子的文艺观二、对“虚静”之论述: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第二节庄子的文艺观一、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应帝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天籁”“地籁”“人籁”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第二节庄子的文艺观二、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大宗师》)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天道》)第二节庄子的文艺观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天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梓庆削木为鐻佝偻者承蜩吕梁大夫蹈

1 / 5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