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夏梦珠[摘要]本研究结合具体的游戏情境与活动案例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地揭示进入职业的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的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频次较高、频率稳定;以教师主动发起的行为为主;教师发起时以围绕“游戏情节”与“游戏材料”的指导为主、幼儿以“求助”为主;教师以言语指导为主;教师以“告知式”、“询问式”和“建议式”的语言为主;以“幼儿接受”的结果为主;以“教育者”的指导身份为主;教师指导行为的指向关注“游戏材料”方面。教师应充分的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注重游戏材料和同伴的作用,增强专业敏感性,增强对游戏的指导技能。[关键词]:指导行为;角色游戏;幼儿游戏一、问题的提出通过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游戏与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的对比,发现在成人的指导之下对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更好的发展,教师对游戏的参与、指导,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可以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经验和相关技能,从而得到更好的锻炼。【1】([1]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一)从小班的年龄特点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每一位幼儿都扮演一个角色,想象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并进行模仿和创造,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幼儿对所扮演角色的认可和领会情况直接关系到角色游戏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其角色意识。结合小班年龄特点和角色游戏的特有功能,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所有对刚入园的小班又饿进行角色游戏的指导,是十分有意义的。(二)研究的依据游戏伴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幼儿在游戏的时候需要成人的指导吗?成人应该怎样指导幼儿游戏?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是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之一。现代建构主义的先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有关发展与学习的理论与游戏干预是相关的。皮亚杰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的相互作用而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幼儿园游戏既要强调儿童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也要意识到教师在儿童游戏中发挥的引导与支持的角色,避免自然状态下的游戏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偶然性与不稳定性,从而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Erikson)强调儿童发展的社会心理学特性,着重于儿童相互关系的实质。他特别强调成人对儿童做出及时反应及鼓励儿童自主和首创精神的重要性。埃里克森将游戏视为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和规则,以及实践社会文化规范的开始、非正式阶段【2】([2]林德著,陈学锋,江泽菲等译.在游戏中发展儿童一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儿童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18.)。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借助研究力图说明成人在儿童游戏中具有积极影响。这些学者多是运用观察的手段对家庭中的亲子游戏与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里,当成人(母亲或教师)参与儿童游戏时,儿童的游戏活动数量增加、游戏情节更加复杂、游戏活动持续时间增长(Haight与Miller,1993;JamesE.Johnson等,1999)。2.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法规中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许多地方都明确提出和确立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以及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1959年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幼儿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1999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以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法规都明确了游戏的地位。二、关键概念界定(一)角色游戏角色游戏(roleplay),也有人称其为角色扮演游戏、社会装扮游戏、假扮游戏等,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3】([3]邱学青编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第292页)。通常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主动的再现活动,如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二)幼儿游戏有关学前教育游戏理论对幼儿游戏的解释有几种典型的观点:“幼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4】([4]顾明远主编:《教育学大辞典》,第2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丁海东编着《学前游戏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游戏概念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应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5】([5]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三)指导行为指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1996)中被解释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是作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指引与帮助的行为。本研究将借鉴其主要含义,将指导行为界定为“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与干预,是教师基于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有意识地运用动作、语言、情绪等方式对幼儿施加影响,从而引导、帮助幼儿,改变并丰富幼儿行为的一种行为”。三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教师应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儿童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儿童平行游戏的需要:教师以平行游戏法知指导儿童游戏,也可以游戏中角色的身份加入进游戏中,在也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6】([6]邱学青编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第298页)。(一)以教师主动发起指导行为为主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主要是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会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帮助,发现问题会积极的介入游戏中,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促进活动的发展。(二)主要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在游戏指导中,教师可以以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指导,或游戏者的身份指导,也可以教育者和游戏者结合的方式指导。黄进(2004)则根据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及教师参与游戏的方式将教师分为游戏的破坏者、伪装的游戏者及真正的游戏者,指出真正的游戏者应该是幼儿教师参与幼儿游戏的理想角色。【7】([7]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84-200)案例一:在游戏时,我发现超市里的东西摆得乱七八糟,’售货员’都跑到别的地方里去了,于是我扮演顾客来买东西,并大声说:“怎么这超市里的苹果怎么会和牛奶放在一起的呢?这里的售货员到哪里去了?”售货员听了,马上就出来招呼了。分析:这个案例中老师以游戏者的身份进行了指导,参与到了这个游戏中并促进了游戏的发展。也让孩子们知道东西要摆整齐等良好的习惯。案例二:中班幼儿兰兰正在玩娃娃家游戏,兰兰正在照顾生病的娃娃,兰兰大声喊娃娃病死了。这时老师过去了,听听娃娃的心跳,对兰兰说娃娃还有呼吸,赶快拨打急救电话120,兰兰赶紧打急救电话,此时,孩子们有忙了起来。有扮演护士和医生的孩子跑过来对娃娃进行急救。分析:当情节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适时的介入把游戏的情节延伸了。让这个角色游戏更加的丰富。(三)教师指导语言的类型教师根据幼儿游戏中各种问题的提问方式不同,教师主要运用询问式语言、建议式语言、鼓励式语言、角色式语言和指令式语言。(四)角色游戏中教师的隐形指导空间环境的创设、材料的适时丰富和投放都属于教师的隐形指导,指导方法有平行游戏指导法和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法。如何巧妙的利用家长资源与幼儿的家庭环境,丰富幼儿的角色游戏经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是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隐性指导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在自由活动中也可以适时的渗透。(五)角色游戏中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建议1.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告状、确认信息、寻找教师帮助、发表见解和邀请教师参与游戏等方式引发教师的指导行为,目的在于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起的问题是幼儿在游戏当中真实感受到的问题,是幼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较严重地阻碍了游戏的进程使游戏难以为继,因此对于幼儿主动发起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8】([8]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2.幼儿明显对这个游戏不感兴趣,自己呆在一边,看着别人玩,不和别人交流,此时建议老师应多观察这个幼儿,在摆放材料时挑选一些能引起他兴趣的,多引导他与同伴之间的交流。3.老师应明确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表现出积极和中性的情绪态度。4.教师可以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中尝试建构“问题一等待一协商一反思”的指导策略,先确定一个问题,等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协商是游戏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经常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如图所示。图:教师指导策略图示【9】([9]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参考文献:[1]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林德著,陈学锋,江泽菲等译.在游戏中发展儿童一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儿童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18。[3]邱学青编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第292页。[4]顾明远主编:《教育学大辞典》,第2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丁海东编着《学前游戏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5]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6]邱学青编著:《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第298页[7]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84-200。[8]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9]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