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十七)理解词句含意,牢牢把握语境任务情境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句(重要词语、句子)进行理解。考生经过一轮复习,对重要词句的基本内涵大都能把握,并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可是,如果再向前走出一步——挖掘深层意蕴就有困难了。另外,语言表述啰嗦,少数还停留在抄录阶段。因此,二轮复习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答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个拥满赶集人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黑夜,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是夜周庄诗意朦胧的最亮。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透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飘摇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节选自许阳《夜读周庄》,有删改)1.“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一句中“回归”的含义是什么?答:答案周庄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与宁静(或“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节选自黄蓓佳《横八字巷的人们》,有删改)2.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庄严排场”的含义。答:答案①生活态度:不苟且,不绝望。②生活方式:有板有眼,恪守传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有的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就随它热闹吧。有的偏爱“凌寒独自开”,就随它去吧,何必非要“报与桃花一处开”呢?(节选自古禾《采菊东篱说道今》,有删改)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一句的含意。答:答案①这句话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多,个人终会有所成长、有所改变。②“风霜严寒”比喻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磨难、逆境等。③“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是指长大后的自我改变。年轻时少不更事,容易争强好胜、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年龄渐长、阅历渐多后,渐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变得包容豁达、从容淡定。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三月惊蛰春始开雨辰①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②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③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④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⑤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⑥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普遍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犁田的机器轰鸣声、锄地的人声、高处的广播声,已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又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的防寒措施。如能将这些环节真正把握好,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一年好收成就不会是梦。⑦惊蛰时节,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惊蛰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10日15版)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作者借“第一声闪雷”宣告了惊蛰的到来,引出下文对这一时节的描述。B.文章第⑤段,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蛰到来时,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悠然,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C.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本文多处引用农谚,意在说明“惊蛰”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D.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答案B解析“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其目的应是表现惊蛰到来时节气的特征。5.“惊蛰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含意。答:答案(1)“使者”:万物复苏的动员令,拉开了春天的序幕。(2)“春的诗意”:惊蛰到来,天气变得清新、温润。(惊蛰到来,驱走了轻寒,天气变得清新、温润)。(3)“奥秘”:惊蛰到来,各种地下植物已被唤醒,以鲜绿争相点缀沃野;各种动物充满生命的活力,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4)“意义”:惊蛰到来,农人抓住耕种良机,辛勤劳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早春耕种图”。6.结合本文,谈一谈你对“惊蛰”这一节气文化内涵的理解。答:答案(1)(时间意识)珍惜时间,春天是一年之初,那第一声闪雷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启示人们要抓紧时间。(2)(生命意识)生命觉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带给人们对新的生命与希望的欢愉与喜悦。(3)(生存意识)顺时而动,应势而为,顺应自然规律,把握节令变化,努力劳作,才能有美好的收获。诊断内容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词义知识是否了解词语的字典义、语境义知识?审题是否能依据题干确定阅读语境?文本阅读是否能根据语境精读关于词语、句子的那些文字?答题是否掌握理解词语、句子的基本方法?是否能挖掘出词语、句子的深层意蕴?总体印象审、读、答,精准突破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含标题的含义设问方式:(1)请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如何理△解△画线句子中“××”一词的含义..?(3)请分△析△标题中“××”的多重意蕴..。(4)文中“××”一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义。理解重要词语题的设问方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重要词语既可以放在“理解”层级中考查,也可以放在“分析”或“探究”层级中考查。因此,审题时首先要把两者区分开来。具体区分办法有:(1)题干用语。“理解”层级题的题干用语主要有“理解”“解释”与“含义”“意思”。“分析”层级题的题干用语主要有“分析”“探究”与“意蕴”“内涵”“含意”,且多有“请结合全文”等提示语。(2)词语位置。凡是出现在文章开头或中间段落中的词语,可以认为是“理解”层级的;凡是出现在标题或文末的词语,可以认为是“分析”或“探究”层级的。(3)赋分。分值在6分以上的,可以认为是“分析”“探究”层级的;反之,则是“理解”层级的。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理解”题是局部的,内容的,手法的;“分析”“探究”题则是全文的,深层的,主旨的。再者,审题要确定好语境,即阅读范围。凡是该词语出现的地方,包括它反复出现的地方,均是该词语的语境,需要找准、找全。理解重要词语题本质上是一种语境阅读。要有极强的语境意识,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阅读时要确定该词语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次数,把与之相关的前后文字全部找出来,加以筛选整合。因为该题型重点考查的是其语境义。同时,阅读时也应先有一个全文意识,对文章的思路、主旨等有个大致的把握。只有在此框架内阅读思考,才能对词语有准确、全面的理解。1.思考方法:“一借三看四联”(1)“一借”,即借助词语的固有含义。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固有含义相去甚远,但大多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固有含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固有含义,才能正确理解。(2)“三看”①看词性:名词(名词性短语):本义(实指义)→语境义(虚指、隐含义)→指代义(情感倾向)。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形容词的特征义(形、色、姿、貌、态、味)→语境义(修辞义)→引申义(褒或贬、赞扬或反对)。动词(动词性短语):动作(动态细节)→性格特征含义→主旨义(形象、性格)。虚词:虚词本指(作用)→语境义(手法)→写作意图(情感倾向)。②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③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味等)→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3)“四联”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对于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时依据此法。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④“联”系手法揣摩。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揣摩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要达到的效果。2.答题思路先说词语本义,再说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说语境义,语境义包括指代义、修辞义、主旨义等要点,可结合语境,说其一种或者加以组合。另外,答题要注意“一同”“一转”。“一同”,指答案组成最好与原词语的词性、结构相同;“一转”,就是要善于转换,即抽象词语具体化,具体词语概括化,形象词语平实化。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处暑以后,天气渐凉。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