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胡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感知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2、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情感与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过程:一、汇报前置性作业。(学生主持)1.求比值。2.生活中有哪些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汇报结束后请老师走入今天的数学课堂)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两个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让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之旅吧。三、探究交流,建构新知。(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题。边长/cm123周长/cm42.提出小组活动要求:(1)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填写导学案)边长/cm123面积/c㎡1(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3.小组合作学习。4.小组汇报。5.教师小结。(二)课件出示教材情境二:1.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表。时间/时1234567路程/km2.提出小组活动要求:把表格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填写导学案)3.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4.汇报,评价。(三)结合情境,归纳概括,认识正比例。1.结合情境,归纳概括: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2.举一反三:第一个情境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三、巩固应用。⑴说一说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的变化关系。⑵写出竿影的长与竹竿的高的比,你有什么发现?⑶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是不是成正比例?说明理由。2.判断下面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学校科学小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观察实验,测得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如下表。竹竿的高/m123468竿影的长/m0.40.8⑴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⑵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⑶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4)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四、拓展延伸。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五、布置作业。教材第43页“你知道吗”。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正比例1.两个量要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2.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