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方言调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生方言使用现状微调查报告一、导言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入乡随俗。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虽然现在普通话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然而真正的融入一个新社会,方言的作用还是无出其右的。随着人口流动地扩张,交流活动的范围与频率也日渐增加。作为移民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虽普通话已成为其交流沟通的官方用语。但在主观情感因素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在一些场合下使用方言。自我来到大学后就发现,每位同学对本地方言的认同有着明显差异,相对存在着方言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心态。这样的心理差异会引起怎样不同反映?所带来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是否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就能解决?借以这次访谈的机会,我想对四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进行方言使用状况的调查。并以此为根据,对目前的方言状况就使用、适用进行小范围的总结、分析。四位访谈者,无论是仍在校的或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方言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就业地区、心理认同感等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访谈中,虽然他们并不赞成当前存在的方言“势利”状况,但可以看出,大家还是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有人通过自我调整去适应;有人则是选择规避。对普通话的推广政策普遍较为认同,是缓和不平衡的一个极好的仿方法。但也提出普通话已对方言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同时需要采取措施对方言有所保护,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二、访谈提纲(一)访问对象介绍:访问对象院系专业年级家乡日期所用时间X学姐公共事业管理大四南通06.1740分钟S同学文化产业管理大三盐城06.1925分钟W同学财务管理大三苏州06.1940分钟Y同学体育新闻(上海体育学院)大三苏州06.1945分钟特别说明:为横向比较苏州学生在外地读书的方言使用状况,所以选择了一位非我校的苏州籍同学。(二)访问方式:网络视频访谈(三)大致访问问题:我所计划的访问内容大概从两条线所走,但依据被访问人的实际差异,有细微的所加减侧重:第一条线:本地方言与当地方言(1)入校后,有什么不适应么(主要沟通交流方面);(2)家乡话有觉得稍感生疏么;(3)是否感到同学交往之间,受方言限制;(4)班级中有方言优越感存在的同学么,如果有你怎么看待;(5)你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么,认同它么;(6)是否存在学校中后勤员工、舍管、物管等,因说方言、普通话而差别待遇;(7)是否得知当地一些企业有方言的要求;(8)毕业后会选择在哪工作。如果留在当地,你会学习当地方言么;(9)是否有感到现今存在的方言强弱不平衡,怎样看待;(10)有看过方言类节目演出或是地方戏剧么,哪一些印象比较深刻(主要江浙沪地区);第二条线:普通话与方言(1)现在说普通话多还是本地话多;(2)回家后,跟父母说普通话还是方言;(3)在学校碰到自己的老乡会第一反应说方言么;(4)推广普通话是否方便了交流沟通;(5)主观上,你更喜欢讲方言还是普通话;(6)你认为推广普通话还有什么好处,是否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第三条线:方言的保护(1)你的家乡话有发生一些变化么;(2)现在还需要会讲方言么;(3)对家乡方言的传统艺术价值是否了解,有没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戏剧表演类、文化类节目等;(4)你觉得有保护本地方言的必要么,是否有价值;(5)当地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么;(6)是否有感到方言使用衰弱趋势;(7)对广电总局的禁方言剧持什么态度;三、访谈结果汇总经过访谈,我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并在最后加上了我对此的一些观点阐述,整理如下:访谈结果访问对象第一条线X学姐认为(1)在学校不能话南通话交流,她和班上的南通同学也不会说家乡话。四年下来有些生疏;(2)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只是会说会用,没有特别去关注。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一些京剧、昆曲等等比较有名的戏曲。还看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3)常熟本地生有一些“小团体”,难以深入交往。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十分友好的。一些舍管阿姨、校工也会对常熟学生更为热络一些;(4)在常熟应聘时,有两家企业在面试中问,是否会常熟话。听班上其他同学说也有此情况;(5)在找工作时,并没有一定要留在常熟的想法。所以没有强求自己去学;S同学认为(1)很久没有说盐城话,有些已怎么忘记说;(2)觉得在苏南地区有明显的方言歧视。不喜欢被说成是外地人;(3)有听说常熟的企业和一些社工要求会基本常熟话。想留在常熟工作,所以有在学习一些;(4)在上海、苏南等地生活过,感觉到一定的方言“势利”,为此还学习过一些上海话。Y同学认为(1)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也不需要去学上海话。但班上的上海同学虽然比较有地区方言的优越感,但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大多很友好;(2)没有特别想去学上海话。班上的一位徐州同学在双休日上“沪语课”。他想留在上海工作。如果不会上海话,那这里应该不太容易就业。生活也不方便。苏南一些城市也差不多;(4)在上海读书后发现,上海每周的戏剧类、语言类演出比较多,上海市民也十分爱看戏。这是苏州所没有的。相较而言,两地的戏院数量也是差距很大;(3)感觉苏州话很好听,吴语片的听着比较习惯。感觉所说的强势方言,有双方的原因。外来认同的增多使得自我认同日益膨胀。W认为(1)常熟话与苏州话虽然“一软一硬”,但没有理解的困难;可以用苏州话与常熟本地同学交流没有困难。(2)苏州话具有“甜、糯、嗲、软”的特点,表达方式更贴近生活、更具气息(也是方言的共性),很喜欢;(3)在来常熟之前,并没有对方言的“强弱”之势有明显意识。三年中,我有发现一些校工、常熟市民在言语中,总是不经意间会透露出对非常熟本地人的一些歧视,令人感到不舒服;当然,在苏州也有这种情况;(4)目前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普遍要求大学生社工、村官,需要会基本的苏州话交流。在一些企业中也由此要求;(5)感觉在江浙沪一带,上海的方言特色文化包装的较为出色,政府在各方面投入也比较多,出镜率高。昆曲也因为列入“非物遗产”而受到关注,但仍旧对年轻人吸引力欠佳。访谈结果访问对象第三条线访谈结果访问对象第二条线X学姐认为(1)现在更习惯说普通话。回家还是会说一些方言。但是已更习惯说普通话;(2)提倡更多使用普通话,不用去学另一门方言。或许会改变不平等的状况。(3)普通话可以规范大家的用词、语法,是交流更为便利、畅通,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S同学认为(1)说普通话多。来大学后,普通话也变得标准一些;(2)认为普通话推广是大势所趋,日益开发发达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的大范围移动,普通话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Y同学认为(1)普通话和苏州话都有用。在学校说普通话。回苏州就说苏州话;(2)我认为语言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普通话当然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3)普通话可以扩大人们的交流沟通范围,给予更多平等的机会,使得社会更加和谐。W认为(1)正式场合都会说普通话,除此之外大多说苏州话;(2)支持普通话推广,对现在社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X学姐认为(1)南通电视台有一档方言类节目《总而言之》很受欢迎。平时看一些方言类节目,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但要防止低俗化;(2)虽然并没有对南通方言传统很加以关注,作为一方文化财富,应该尽力将其保存下来。S同学认为(1)很喜欢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节目。有在网上看过周立波的表演。还有一些苏州话的戏曲节目;(2)方言文化没有地区值别,都具有很强的的地区特色和历史人文价值,都应注意保护。因此保留方言习惯很重要;(3)盐城方言的变化感觉并不是很大,有一些句式结构有向普通话靠近。Y同学认为(1)苏州文化底蕴深厚。苏州话就是一张姑苏城的名片,也是千年文化缩影。应像上海学习,也做好保护工作;(2)现在说的苏州话和小时候比是有些变化的。一些发音、句式都受到普通话影响;(3)我很喜欢看全国各地的方言类节目,认为很有特色。对现在的禁播有些遗憾。我认为(1)在之前的兼职经历中,我发现对于中老年市民来说,苏州话是他们的唯一语言。基于诸如此类的社会因素,方言的使用很是很有必要的;(2)从苏州方言中所发源出的“昆曲”与“苏州评弹”,均为方言艺术中的绚丽瑰宝。她的历史人文价值应被重视和保护。四、访谈资料总结、分析(一)现象分析在对访谈的内容,进行了仔细地归总分析后,我想先就访谈的“两条线”中所出现的方言现象进行探讨:(1)方言势力状况(环境因素)1、社会发展状况的驱动力从四位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方言强弱差异已比较明显。从地区特点来看,可以得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比如X学姐所说的就业情势对“强势方言”的倾向;在校园中偶尔会遇到的“常熟话优越感”让外地同学会感到些许的受歧视。也许正是在这些压力之下,X学姐与S同学都表示都有学了一些常熟话,且为了在常熟更好地生活与工作,想要把这门方言练就地比较流利。在这些方言强势区,因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教育、就业、影响力等条件,吸引着大批迁入者。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得本地不得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保证本地居民的生活。方言就成为了一个最为方便的身份标志。方言成为了城市的“扎根规则”。2、文化传播的驱动力近年来,昆曲、沪剧、评弹、锡剧(在访问中几乎都提及)这些悠久的吴语戏剧在经过重新包装后,受到了广泛青睐。特别是昆曲,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我有几位初中同学就选择去苏州昆曲学校学习)。再如这两年颇为火爆的周立波“海派清口”。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少反响。总体看来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应地文化发展也比较迅速。当地政府通过对方言的再包装,极力地突显出其背后的地区文化特征。方言成为了城市的“形象代言人”。(2)方言认同状况(心理因素)我认为四位同学的回答,可归结为:地区认同影响方言认同。从上体院同学对学习上海话的不同反映,可看出其对两地区的认同度有一定的差异。客观说,苏州话与上海话同属于“吴语”,而徐州话则属于“北方官话”。苏州人学上海话肯定比徐州人要容易。但是苏州同学在本地方言与当地方言的优势比照下,并没有产生对上海话的强烈认同感。他也没有要在上海工作的打算。而那位徐州同学则恰恰相反,在现实的就业、生活问题上,他由上海的认同产生了对上海话的认同,致力于向“新上海人”而奋斗。处于对好工作、好条件的愿望,在常熟读书的S同学与在上海读书的徐州同学都选择接受当地的“游戏规则”。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新常熟人”、“新上海人”。通过与其他人的背景条件对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于本地区的认同差异所造成的。(3)普通话推广状况:综合四人的观点,可以看出无论在方言强势区抑或是弱势区,普通话的推广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且不论四人的个人主观因素喜好,普通话都是其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而且四位同学都表示他们现在因为大多说普通话,本地方言已生疏不少,一些地道用语都不会说了。所以,推广普通话是难免会对方言的继承性产生一些影响的。(二)问题解析:现象表明:访谈者在本地方言、当地方言与普通话三维坏境之中,存在着一些选择问题:(1)强势方言与弱势方言:从四位同学的不同方言认同与相应行为,可以看出方言强弱的对比,造成了一些方言“势利”状况,从而产生了方言歧视的现象。出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平衡两者关系很为重要。我认为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首先,学习两门方言,并不是非常之困难,可以在融入其它方言圈的同时保存自己的本地方言。这也是一个人锻炼其学习、适应能力的良好途径;其次,那些所谓的强势方言区,确实是出于现实的社会需求,如人口老龄化、本地居民就业压力、推广和保护城市文化积淀等。其初衷应该被理解,但所采取的措施应更为人性化;最后,从访谈中可以看到,一些同学希望在发达地区就业,这是人才单向流动的表现。对他们的家乡来说,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损失。(2)推普与保方:从同学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都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并不绝对冲突。虽然方言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确有一些衰弱之势,有些方言文化已岌岌可危。而且考虑到城市中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明显,以及方言艺术的传承工作、历史方言文物的研究工作等等,保方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各位同学也都认可了普通话在平时上课、交流、工作时所提供的便利。这是任何一门方言所不能达到的。在此时代背景下,应该明确——推普意在“学会”说普通话,保方意在“保护”方言续存,促求两者的求共存状态。作为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