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政治生活中的国家第一节国家与国家形成理论1、国家的含义与特征1.1国家的含义“国家”在汉语中由“国”和“家”两个汉字组成。最初,两者是分开使用且有区别的,如《尚书》中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但由于“家国同构”的统治思想的需要,这里“家”的理解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家庭,上升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实际上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还有“国”、“家”合在一起的说法,如《荀子》中的“国家无礼则不宁”。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国家常常被称为“天下”,“国家”并不是指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与西方学说中“state”的国家观念相等同的国家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从国家的词源学来考察,凸显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同时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其不可或缺的乃是公共权威中心的存在,否则国家仅有地缘意义而无政治意义了。西方政治学对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国家的本性,由此而形成两大流派:一是古典取向的共同体说;二是近代取向的契约从政治共同体的角度理解国家,揭示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用以关照和判断国家的现实形态;近代契约论则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人们正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才不得不联合成国家,国家的终极目的也在于实现个人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来自于恩格斯。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至于在无谓的都争斗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对国家本性的探讨,以对现实国家进行价值判断和关照批判,有着重对现实国家的现象还原,对其形态做科学描述,并将两个方面有机的加以结合。这为我们全面的理解国家提供了依据。据此,我们可以对国家做以下三个层次的理解:(一)国家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二)国家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三)国家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在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1.2国家的基本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本质特征(1)国家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特征或属性这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的,而国家的实质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市民社会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国家的维持和运作都受制于市民社会所提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各种客观条件。(2)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服务于整个社会。2、国家形成的不同理论2.1规范性论证视角下的国家起源(1)国家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权利意识和利益共享的观念而结合成的组织体。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西塞罗(2)国家神权说国家的起源被归结为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统治者的权力直接来自神或上帝的赐予。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3)社会契约说该理论假设了一种自然状态,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自然而来的天赋权利,但这种自然状态或多或少是有缺陷的,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是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可能招致恐惧、贫穷、匮乏的不利局面,人们自愿放弃自己的全部或部分权利,订立一种契约,建立起一种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2.2历史学考察视角下的国家起源(1)内部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进化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非生产阶级逐渐发展出来,最后成为一个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同时,更复杂的制度也意味着财富和分配集中在中央代理者—首领、国王或是官僚集团—手中。(2)外部冲突理论这一理论在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得到充分表达,他认为,强势的组织必然战胜弱势的组织,并将后者统一到拥有强大武力控制的集权政府之下。在这一“优胜劣汰”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国家需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这会促使一个不甚团结的社会趋向于建立一种坚强的中央领导。(3)水利文明该理论认为,早期国家的发展往往与大江大河的治理联系在一起,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往往与作为母亲河的大江大河相互共生。它认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机制是灌溉,只有控制了水利,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集约型农业,从而促成人口的大量增加,修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需要在社会组织、权力和劳动合作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代表人物:卡尔·魏特夫(4)人口压力该理论认为生存资源可以通过集约化生产的方式获得补充,灌溉、梯田、施肥、役使牲畜都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生产能力,促使人口密度的提高,最终使得一种更加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变得必要。国家正是由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而形成的。3、国家的基本功能3.1国家职能的含义所谓国家职能,简要地讲,就是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与国家本质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职能的行使而实现,国家的职能又体现国家的本质。从国家职能属性的角度来看,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能。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由国家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它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压迫,因此,政治统治职能又被称为政府的阶级职能。具体表现为统治阶级运用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是由国家的公共性所决定的,它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有:参与或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社会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管理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社会管理职能又可以划分为对外和对内职能两个部分,对外职能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发展对外关系及组织和参与国际事务;对内职能主要是指维持国内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待遇等。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统治职能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管理职能体现了国家的公共性质。3.2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3.3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第一章政治生活中的国家第二节国家类型1、马克思的国家历史类型根据马克思的阶级分类方法,历史上的国家被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1.1奴隶制国家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公元前40世纪形成的埃及王国,公元前30世纪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形成的苏美尔、巴比仑、亚述国家,公元前20世纪形成的印度和中国,都是古老的奴隶制国家,其中最发达的奴隶制国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基础: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对被统治的奴隶的专政。统治方法:(1)极端残酷的暴力方式(2)宗教迷信统治形式:君主制(东方奴隶制国家)“直接民主制”(希腊雅典)贵族制(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质:奴隶主对奴隶的阶级专政1.2封建制国家封建制的典型是中国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和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封建制国家是封建主阶级对广大农业劳动者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不同的封建制国家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生产关系:占有生产资料的封建主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农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劳动者的矛盾实质:地主阶级的专政封建制国家(中西比较)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制;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思想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1.3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时间:萌芽于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社会条件:生产工具改进→农业发展→分工的细化→出现了专用于交换的产品生→商品贸易和货币关系→新的阶层的产生:资本家途径: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本质特征:资产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具体特征:(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1.4社会主义国家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之上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或主体的经济制度。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特征: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新型民主的国家2、民主制国家、贵族制国家、君主制国家亚里士多德根据雅典城邦政体最早提出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概念,即主权归一人所有的君主制、主权归少数人所有的贵族制、主权归多数人所有的民主制。亚里士多德将这三种政体看成“正常”政体,它们都可以发挥正常效用。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又容易嬗变成另三种“反常”或者“变态”政体,这就是独裁制、寡头制、暴民制。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比较3、不正常国家类型:暴民国家、法西斯国家、极权主义国家3.1暴民国家举例:阿根廷,一个暴民的国家3.2法西斯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运动的反动形式。法西斯政权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后来又发展至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罗马尼亚、阿根廷、伊拉克和日本。法西斯国家的代表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理论基础:“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统治形式: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整个社会被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政治统治对人的非政治生活无孔不入,社会彻底政治化了主要特征:思想上极端的终极化意识形态即国家社会化和统治方式上的秘密警察统治3.3极权主义国家极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体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一切资源都被最高统治者所掌握,统治者的统治范围不仅仅局限为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而且对经济、思想、文化、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密控制;全体社会成员不但被剥夺一切最基本的权利,而且还必须无条件地参与到统治者的意志中去,根据统治者的意志而工作、生活甚至死亡,没有任何个人选择的余地;如果拒绝参与或者仅仅是不积极参与(有时甚至是仅仅被怀疑不积极参与)这个意志,就必然要受到迫害甚至镇压。简言之,极权主义是亚细亚专制主义借助现代化统治手段达到的最高形式。极权政体的特征:第一,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第二,只有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第三,实行有组织的恐怖;第四,政府垄断大众媒体;第五,实行统治型经济极权主义的出现必须符合三个客观条件:一是这个国家不具备成熟的公民社会,个体权利意识尚未觉醒,民主、自由等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二是这个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深重灾难,人民生活困苦,一部分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中渴望出现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三是这个国家刚刚遭受过外来侵略,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据此产生出一种畸形的民族自尊心——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4、威权国家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特征:(介于全面自由多元与全面控制之间)第一,统一性意识形态缺位,一方面他不具有现代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依赖于民族主义和其他本土文化作为思想维系手段;第二,社会在国家权力的外围得到一定的自治空间,在威权体制下,除了明令禁止做的,其他一切均是被允许的。第三,制度化程度较低,从而在经济发展中采用以强权政府作为后盾的市场化方法,而政府强权优惠导致制度性腐败。第一章政治生活中的国家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影响因素1.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国家结构形式含义: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