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政府创新的浙江样本作者:李佳敏濮天宇来源:《浙江人大》2011年第11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在公共服务、行政改革、政治透明、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公民参与、法制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民主恳谈”、“开放式决策”、“居家养老”等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浙江烙印,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最具说服力的是:以“创新、民主、文明”为标识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创办10年来共举行5届评选,其中浙江获得18项,成为获奖最多的省份,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浙江地方政府创新活跃,成为“浙江现象”的又一亮点。创新不止,创业不息。“要克服‘思想守旧、讲惯例、懒创新’的倾向,着力改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价值取向,大力倡导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作风。”前不久,省政府召开全省四级政府干部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各级政府“开动脑筋、破解难题、走出新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提出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各级政府正合心合力推动创业创新,力争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辉煌。杭州开放式决策:透着民主气息的“集思之美”滔滔钱江水,潮起潮落。之江大地,“民主”的浪花奔腾不息,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奇迹。2008年初,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与市属两大媒体集团负责人座谈时,专门提出了“民主促民生,民主保民生”的理念。2007年起“让民意领跑政府”的开放式决策将开放的特性覆盖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全过程,让政府机关“大门”常打开,让普通民众走进来,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近些年来,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关注热度,就如同炎夏气温一般,居高不下。这种关注,源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源于市民民声,也源于政府需要,势不可挡。“开放式决策就是政府要听取来自民间的未经过滤的声音。”时任杭州市市长的蔡奇坦言,凡是涉及老百姓的事都应该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老百姓有权知道政府在干什么,更有权参与政府决策做什么。龙源期刊网“原来政府做出一个决定,有些社会评价还可以,也有些社会评价不怎么样,有些政策到不了位,原因是,传统的决策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做决策。”王国平认为,“开放式决策再往后走,就是把政府变成一个阳光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由精英决策向民主参与的转变,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开放式决策,为杭州这座城市打开了一道民主的大门,在不断实践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杭州的民主实践从决策到政策的执行到绩效评估,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化的模式。”长期关注杭州民主建设实践的浙江大学余逊达教授说:“杭州以民生作为突破口,将公民参与引入到民众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这对于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形成用民主促民生,又通过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扩大民主参与的良性循环。”“开放式决策适应信息社会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把政府官员的决策能力、决策过程、决策依据放到群众监督之下,为普通市民了解并参与政府决策开拓了制度化的通道,是民主治理大都市的突破性创举。”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剩勇如此点评。西湖本没有高傲的架子,民主管理让具有浓厚的民本气息的杭州更加散发出“集思之美”。据悉,杭州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工作申请了2011年地方政府创新奖,现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杭州有望再获殊荣。宁波居家养老:托老之乐,尽享夕阳之美眼下,中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些都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具有全国唯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称号的宁波海曙区创造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海曙模式”,使老年人既无离家之苦,又有托老之乐。“‘上访专业户’张老汉决定不再上访了”,这对了解他的人来说是个大大的意外。老张是宁波海曙区人,70多岁,长期独居。“文革”时期蒙冤入狱10多年,出狱后就奔波于各种上访。而如今,老张所在的居民小区为他安排了一名服务员,每天免费为他处理家务,还陪他聊天,排遣寂寞。因此,感激之余,他表示以后再也不上访了。据悉,海曙区政府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搭建了“政府扶持、非营利机构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推出了“走进去、走出来”的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所谓“走进去”,是指辖区内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都可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走出来”则是政府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满足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不再孤独和寂寞”。龙源期刊网“‘居家养老’模式纯粹是逼出来的”。海曙区政府的有关领导直言,政府财力杯水车薪,但又必须要解决“未富先老”的现实困难。这种“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让每一个老人都融入到这个社会中,重新拥有了快乐。居家养老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酵”。海曙区在2007年成立了义工招募服务中心,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义工网络,最大限度整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并把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点放在老年人自身的资源上,走“以老养老”之路,积极调动老年人做义工,服务今天,享受今天。此外,社区还成立了养老议事组织,通过发动全体老年人充分行使自身养老的话语权,发挥自身价值作用,定期议事。据悉,这一制度已在海曙区8个街道73个社区全面推行。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我们希望可敬的老人们并未因为步入晚年退出人生舞台,反而能在社会的舞台上迸发出更加炽热的生命火花。温州效能政府:向“衙门痼习”宣战“小商品、大市场”是费孝通先生对温州模式的经典概括。温州借天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地利(沿海开放城市)、人和(具有经商传统和创新精神的温州人精神),率先发展了市场经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当年的小手工作坊制造曾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争相学习和效仿的经济模式。政治的发展似乎总要落后于经济的速度。温州市一些政府机关的“衙门痼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温州经济发展的严重隐患。资金外流、企业外迁、招商引资困难等现象触动了温州,影响了温州本地的经济发展。有些企业家说,很多温州企业外迁都是这些机关部门作风给害的,大家实在是被逼外迁的。可见,温州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机关效能已到了非“动手术”不可的地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温州市委、市政府深知解决“衙门痼习”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市委不刮“疾风暴雨”,而是来“和风细雨”,然后“小到中雨”。2003年初,温州在全市开展“全国看温州,温州学全国”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对整治“衙门痼习”进行了一次“热身”。2003年夏,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席卷温州,这是一场特殊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机关干部,革命的对象也是机关干部。这场自我革命,革的就是群众深恶痛绝的“衙门作风”。时任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之宣称为:效能革命。这次效能革命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软环境促进大发展。效能政府让温州发展提速,让百姓办事方便。家住温州市区双井头的刘崇珏老人以前跑了几年都没解决的房产问题,经过效能革命之后10天内就办好了。老人说:“同样的事,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老百姓收益是最直接的。”龙源期刊网月温州当地媒体组织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98.45%的机关干部和91.58%的办事群众表示,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产生了实效。如今,效能建设逐步升级。温州市开展“转作风、优环境”活动,严肃整顿“慵懒漂浮”等机关不良习气。有人称之为温州政府机关转变作风的第二次“效能革命”。有专家指出,温州市通过“效能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管理的高效化、政府服务的规范化和政府服务品质的标准化,从而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在现行政府体制下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有益尝试。嘉兴城乡一体化:“红船”引领,奏响城乡“大合唱”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描绘了一个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问题来处理的妙想——把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和谐组合”正在嘉兴市得到践行。2004年,嘉兴市便开始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08初,《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和与之配套的7个推进体系实施方案,以市委2008年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紧接着,嘉兴又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地级市。2008年5月,嘉兴启动了旨在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改革:“两分两换”,即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地长期转租,集约经营,以换股、换租、换保障,以宅基地换钱、换房集中居住,进而复耕宅基地以换取其他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尊重民意,确保了嘉兴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2010年,嘉兴已签约换房或搬迁的农户16182户,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36万亩。根据规划,到2013年,嘉兴农民到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的集聚率将达25%以上,流转土地总面积100万亩以上,其中一半实现规模经营。城乡二元差距明显缩小,嘉兴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从老宅搬迁集聚后,住上好房子不说,农民财产性收入也明显增加,许多农民还经免费就业培训后就近务工,多了一笔可观的工资收入。在嘉善县姚庄镇,每户农户住宅置换前平均估价为18.1万元,换成镇公寓房后市值约50万元。“农民幸福指数提高,这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嘉兴市农办主任汪洪波说。“农民最讲实惠。”说起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汪洪波表示,嘉兴统筹城乡发展自始至终围绕“人”字来做文章,用优惠的政策打动人心、用美好的前景让农民倾心,通过精心打造14龙源期刊网个典型样板,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近年来,全市创新实施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10项制度,出台支农惠农及统筹城乡发展相关政策近50个,创嘉兴历年来支农惠农政策发文密度之最。嘉兴市政府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嘉兴,“红船”启航的地方。如今,鱼米之乡的嘉兴正在焕发着新气象,奏响一曲雄浑激昂的城乡“大合唱”。湖州“户籍变法”:乡下人心中涌动的暖流2001年3月16日,办理农转非手续的农民几乎挤破了湖州市办证中心的窗口。他们怎么都想不到曾经这么难的事,现在只要这么简单:一张身份证、一本户口簿和12元的户口簿工本费。这场彻底的“户籍变法”,开启了浙江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之先河。曾经,和其他地方一样,户籍难题一直困扰着湖州,农村户口想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还是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农转非”需交上万元城市建设费,非市区户口不能在市区上学,而湖州的省、市重点中学招生录取分数线,农村考生要高出市区几十分。当地农民感慨:“同样是社会主义公民,农民和市民为什么却不能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2001年3月,湖州户籍制度宣告“变法”:只要在湖州城里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或是亲戚投靠,不管是农民还是外来打工者,不论以前户口在哪里,只要愿意都可以登记为湖州城市户口,并享受与老市民同样的待遇。新政一出台,成效立竿见影。杨新芳和妻子江巧英已结婚十几年,家住湖州爱山街道友谊社区。可因为江巧英是江苏盐都县江庄村人,她在城里一直是个“黑户”。2011年6月20日,杨新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户口本指着给记者看,上面已有了江巧英的名字。杨说:“了却心愿,只花了15分钟时间和16元钱的手续费。”时任湖州市公安局局长的凌秋来坦言,户籍制度改革一开始确实有压力。“人一进来,学校不够用了,医院不够多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设施也都得跟上去。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湖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中心投资4000万元新建一所高中,并对初中、小学进行扩班。此外还对10多所医院进行改扩建,以解决进城人员就医问题,并大力扶持适合进城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