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内容问题讨论个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开始找人。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见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产生“认生”现象。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教给孩子各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得“懂事”,并逐渐能够“管住”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文库专用6学校同伴家庭邻里小环境中环境外环境大环境家庭-邻里家庭-学校学校-社区亲戚朋友学校管理层父母工作单位文化亚文化传统习俗民族特征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1989)概述儿童社会化的含义——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化的内容1.语言的发展2.亲子关系3.同伴关系4.道德发展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发展阶段)语言——社会化的开端(发生阶段)第一节幼儿的言语发展231前语言时期的发展(萌芽阶段)4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成熟阶段)一、言语的发展萌芽:前语言时期言语知觉言语表达前言语时期(0-12个月)(一)婴儿对语言的知觉5~8、9个月2~3、4个月0~1个月5~8个月•语音修正期根据周围环境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发音游戏期区分并模仿成人语音•新生儿期进一步发展语音辨别能力、对语音的偏好及唤名反应•胎儿中、后期初步的语音辨别和记忆能力9~12个月•说话萌芽期能辨别音素、转换音素、认识音素(二)婴儿对语言的表达婴幼儿语音发展2.多音节阶段(4-10个月)1.单音节阶段(0-4个月)3.学话萌芽阶段(11-13个月)二、语言——社会化的开端(一)最初的双眼对视幼儿与别人进行双眼对视,表明他们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程。(二)说话前的象征性符号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它是约定俗成的。如:文字、人民币、语言等。幼儿能够运用符合与别人交流表明他迈入和社会化的第一步。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213三、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4岁左右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掌握本民族语音的全部语音。此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3、幼儿对韵母的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4、大多数3岁以上孩子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声母发音感到困难。5、儿童语音的发展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较大。6、逐渐出现对语音的意识。•学前期(尤其是2-4岁)是人的一生中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语音教育非常重要。•教师的语音质量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二)词汇的发展1、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3—4岁和4—5岁是幼儿词汇量快速发展的时期)2、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4—5岁是词汇丰富的活跃期)3、幼儿多使用基本水平的词;而且常常表现出词义扩张和词义缩小的倾向。4、积极词汇增加的同时,消极词汇也在增加。(三)语法的发展1、1岁到1岁半时,儿童开始用单词表达复杂的意思,称为单词句。(语言和动作结合)2、1岁半到2岁时,出现了双词句。3、2岁以后,开始使用无修饰的简单句。4、2岁半左右开始,出现简单的复合句,以后逐渐出现带有连接词的复合句,使意思的表达更加完整。四、语用能力的发展(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已能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和改变说话的方式以达到说话的目的(二)连贯的复述能力——从5岁开始,幼儿已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条理清楚,没有重要遗漏,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再大些的儿童不但能独立地复述故事,故事情节完整,而且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5岁是幼儿语言能力朝着连贯、简练进展的转折点,也是语言质量提高的关键期)(三)行动的调节能力(大约到六七岁,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语言发生的时间、习得的策略上不同)自我中心语言——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重复•独白•集体独白•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社会化语言——用于社会交往的。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一)有价值的社会性微笑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二)亲密的一对一关系•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婴儿与他人二、依恋的发展•依恋是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其主要对象是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育者,经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1.父母和孩子一起进入陌生的房间2.孩子探索房间。3.陌生人进来,与父母交谈,并靠近孩子4.父母悄悄地离开5.父母回来并安抚孩子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二)依恋的类型依恋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与母亲建立了稳定感情联结。母亲在场,能安静玩,且能在陌生环境进行积极探索。母亲离开时,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宽慰安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安全型依恋婴幼儿占70%。母亲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甚至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紧紧盯着母亲,希望得到母亲安慰。但是当母亲亲近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占20%。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结。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会哭闹,继续玩自己的;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有时也会欢迎母亲回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占10%。安全型婴幼儿回避型婴幼儿矛盾型婴幼儿(三)依恋形成的原因首先,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的养育方式。其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各种类型依恋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养方式•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矛盾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123三、依恋的作用帮助儿童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思考题•母亲与婴幼儿依恋类型有何关系?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一、什么是幼儿的同伴关系二、同伴关系的作用认知情感社交社会化个性2.5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4.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3.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1.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会化【实验1】同伴活动对幼儿心情的作用(Foot,1977)•实验者让成对的儿童一起看幽默动画片,其中一种条件是两个儿童认识,另一种条件是两个儿童不认识。观察两种条件下儿童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认识的儿童比不认识的儿童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快乐,认识的儿童大笑、微笑、交谈、相互注视的次数要明显多于不认识的儿童。说明有同伴相伴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性反应,更加快乐。三、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一般型被忽视型被拒绝型不同类型同伴关系儿童的行为特征教育启示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教育者要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使得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于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四、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合作分享自信移情个体特点身体吸引力认知能力五、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行为特征幼儿园家庭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增强儿童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精神•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父母鼓励对儿童的影响通过创造机会、有效指导、积极交流→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成人的鼓励罗森塔尔效应实验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结果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教会儿童接纳教会儿童表达教会儿童合作教会儿童游戏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课后思考明明3岁半,已经上幼儿园了,一直都不跟小朋友玩,好像融不到小朋友中,在班级里有一种很害怕的感觉。作为老师,你该怎么引导孩子呢?丁丁今年3岁,他不喜欢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生气的时候的他会说:我就打死你。作为家长,你会如何引导孩子呢?第四节幼儿道德的发展•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有关道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特点: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判断•第二阶段:(6—9岁)他律道德阶段•特点:以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三阶段:(9—11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特点:以自己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二)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二级水平:习俗道德•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特点:•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二)影响因素:•1、家庭及其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5、教师及其环境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概念•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2、情感移情作用•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