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调研报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二00八年十二月三十日1附件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调研报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二00八年十二月三十日1目录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2二、我国高等财经院校发展现状........................................................11三、高等财经教育的问题与不足........................................................28四、中国高等财经教育中长期发展的政策建议...................................361附件2: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现状、问题及建议主持人:许德昌12000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启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形成了新世纪经济学类、法学、管理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其中,以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持的《中国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之一、之二》两项研究成果,对中国高等财经院校50年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多视角、多层面探讨了高等财经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校内管理体制、学科专业布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问题,总结了高等财经院校的发展规律,并站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建言: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大多数财经院校应往多学科方向拓展,以经济学、管理学科为主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③要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革新教学内容、实施双语教学和主动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措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管理人才;④大多数财经院校应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经济等手段,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上述研究成果无1许德昌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课题参与人员还有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黄韬副教授、发展规划处陈益刚副教授等。2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2进入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进一步向大众性和普及性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将转向更多地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日益国际化、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的人的六大发展趋势3,以及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统一、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的统一、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统一的十大特点4。在21世纪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如何,特别是高等财经教育和独立设置的高等财经院校发展状态如何,是本研究报告的着力点。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1.全国高等学校数量从略有减少转向平缓增长5。1992年,由扬州工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和国家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等7个单位合并组建了扬州大学,作为我国高校合并的第一例,标志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启动。1994年、1995年、1996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3次高2《中国独立设置的财经院校综合改革问题与实践研究之一》,王裕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3《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基本趋势》,陈学飞,《教育研究》,1996.124《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特点》,刘尧,《江苏高教》,1997.45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7年)整理,下同。3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规范地提出五种改革形式,即“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和“划转”。1998年,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0多个部委参与改革,涉及高校640余所。1999年,对原国防科工委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389所,其中普通高校25所进行了合并、划转、保留的改革。2000年,由62个国务院部门管理367所普通高校变为由10余个部门管理120所左右,其中,由教育部直接管理71所,其他部门管理50所左右。经历1998年、1999年、2000年的三次大的调整,基本上解决了部门办学体制问题,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200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全国高等学校由1999年的1942所降至1813所,减少129所。2000年之后,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又开始了逐步增加,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增加趋势大于总体增加趋势,而成人高等学校则是平缓下滑。图一反映了这一增长变化趋势。图一:2000~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数量变化2.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情况略有起伏、平衡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4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图二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展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平衡发展态势,其中,高等学校研究生单位数量略有起伏,而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单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图二: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变化3.研究生招生、毕业和在校研究生数量较快增长。图三、图四、图五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招生、在读和毕业的情况。自2000年以后,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呈较快增长,而博士研究生增长呈现平衡增长态势。2006年在读研究生规模超过100万人。图三: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招生变化5图四:2000~2007年我国在读研究生变化图五:2000~2007年我国研究生毕业变化4.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在读生、毕业生数呈上升趋势。图六: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招生数(万人)66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6图七: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在读生数(万人)图八: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毕业生数(万人)图九:2000~2006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招生、在读生、毕业生总数变化图从以上几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2006年,招生数、在读生数、毕业生数都呈一个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高校招生376.76万人,到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730.5万人,平均年增长50.5万人。现在,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但是连续几年的高7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与招生人数迅猛增加所相对应的使毕业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在使大部分学生受到高等教育的同时,带来了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矛盾等问题。5.师资队伍数量持续增长,师资质量不断提高,一大批国家级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学术骨干脱颖而出。2000~2007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师资总数和专任教师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而成人高校的师资总量和专任教师总量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与前面成人高等学校数量逐年下降相关。2003年,教育部决定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奖励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从而带动高等学校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凝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特别是吸引了一批学术上卓有建树的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至2006年共有97所高校分八批聘任了799位特聘教授、308位讲座教授,14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图十:2000~2007年我国高校师资变化情况8图十一:2000~2007年我国高校师资中专任教师变化情况6.科学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新的春天,教育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意见》,启动实施了“2003-200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通过制度化的政策保障和不断加大的经费支持,以及各高校、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热情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设立了一套较为规范完善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建立了一批堪称“国家队”的研究基地,造就了一支相当规模、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和科研服务平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2003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启动,至2007年共批准立项195项,已评审结项36项。产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引领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咨询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创新平台,是9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也是“繁荣计划”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自1999年基地建设启动以来,共设立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重点基地135个,省部共建重点基地16个),分布在全国66所高校,几乎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截至2006年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达到3640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9411人,其中,教授36138人,副教授9327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9.92%和25.62%;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64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993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29%和24.72%。7在科技工作方面,高校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中心,高校科研投入显著提高,高校科研比重加大,科研产出硕果磊磊。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31.5万人,占全国的8.2%;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个,占全国总数近2/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以上,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为2/5左右;全国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高等学校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均占全国的70%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获奖项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现逐步增长势头。事实充分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6项,占总数的66.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7项,占通用项目总7教育部:《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促进学术繁荣——“2003-2007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成就巡礼》8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0数的69.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6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0.4%(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而这3个数据在2006年度分别为51.7%、61%和57.6%。此外,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一等奖1项也为高校获得。大学创办科技园区,是在近年来为适应新技术迅速发展,改革高校科研体制,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和各种民间资金支持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格局,高等学校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表1:高等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经费构成情况9(万元)合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