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爱国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自强林则徐知耻道光@于长立茅海建•爱国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自强林则徐知耻道光茅海建1982年11月-1989年10月,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1989年11月-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4月至2008年3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8年4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分享出发点鸦片战争,这是一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这是我们从课本里学到的鸦片战争史。可是经过仔细想想,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枚枚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但有好人,必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但有滑吏,总会如鱼得水且上下其手?分享出发点《天朝的崩溃》首先帮我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分享出发点我们一直推崇的爱国派实力未必弱,被唾弃的投降派声音未必强;爱国派其实是主战派,投降派其实是主和派,更大的差异来自意见的不同;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真照爱国派的主张打下去,可能全璧江山都失与敌手,如果上至皇帝、下至朝臣能对主和派的处境多一点了解,也许和解并不那么罪不可恕。总之,主战派的偏红色和主和派的偏白色更多是道德上的,而非技术上的,战争的失利也并非因为大家爱国心不够炽热,更多似乎是安稳现世输给了船坚炮利。由是,整个近代史似乎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如果我们愿意放下道德的指控,也许可以还历史一个更清晰的面目。一、清朝的军事力量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兵力清朝80万,其中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万,世界最庞大的常备军。英军20万,但派到中国的仅仅有7000,和清军比例为1:110,后期兵力增至2万步兵装备清军:刀矛弓箭,土枪土炮(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射程100米,1-2发/分钟)英军:伯克式前装滑膛枪(射程200米,2-3发/分钟),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枪(射程300米,3-4发/分钟),约为1838年左右的装备火炮清军:冶炼技术落后,铁水无法提纯,使用时容易炸裂,自伤射手。铸炮工艺落后,还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不重视瞄准器,没有炮架,都是固定的。靠经验来瞄准。炮弹少、质量差,只有实心弹。英军:冶炼技术先进,铁质大为提高。铸炮工艺先进,使用镗床对炮膛内部切削加工使之光滑。火炮的尺寸比例与火药燃烧、弹道、初速等相结合,比较合理。有炮车和炮架,有瞄准器。炮弹足、质量高,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舰船清军: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虽有数百艘,但作用仅仅是近海巡缉,也就是说只能打海盗,相当于今天的海岸护卫队。船小、火力不足。英军:世界最强海军,400多艘舰船,虽也是以木制风帆动力为主要作战军舰,但质量好、设计科学、排水量大、炮多。林则徐禁烟是导火索。道光帝授命林则徐禁烟,大体宗旨就是: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摆在林则徐面前的两种选择:要么杜绝鸦片来源而引起战争;要么避免战争而放弃禁烟的努力。天朝的体制不允许林则徐进行外交交涉,林则徐本人亦抱着“天朝”观念而无意于此类交涉,且英国和国际形势也没有能力为此类交涉作适当的铺垫,因此中英两国之间不可能达成如1907年那种限期十年禁绝的协议。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天朝”和“日不落帝国”之间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道光帝的这一训令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任何人都无法执行。林则徐悲剧了!林则徐判断敌情严重有误!林得出结论:“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奕,虚张声势”。并对义律始终报以强硬态度。林则徐认为英军尽管“船坚炮利”,但毫无陆战能力,绝非是清军的对手。战争到来了,前方主帅没有发出战争警报!!!战争正式爆发以及战败后果领导不能只看到下属的功绩而忽略功绩背后所产生的极大隐患;领导有时候在下达命令的时候应考虑其命令的可行性,自相矛盾的命令只会起到反作用;下属在执行命令的时候不能不计后果的莽撞前行,凡事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