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05759)考核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复习资料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是使目标人群能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健康的影响;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方法之一是健康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实施方法之二是强调社会、部门及个人对促进人类健康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以及应该采取的行为和策略。第一章健康及健康层次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三维健康观:三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1.生理健康: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即无伤残、无病痛,身体各系统无疾病,这是健康的基础。2.精神健康:包括心理健康、情绪健康和道德健康。3.社会适应完好:是指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岗位上对各种角色均有良好的适应,能胜任各种社会和生活角色。健康层次:第一层次:一级健康或称躯体健康,是满足生存条件;第二层次:二级健康或称身心健康,是满意度条件;第三层次:三级健康或称主动健康,最高层次的健康。健康的特性:1.相对性:健康永远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健康。2.动态性: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体,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表现出的健康与不健康状态均是健康与疾病动态作用的结果。3.可得性:每个人都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三个阶段:1.医学阶段: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主要是人群卫生宣传2.行为阶段:是对人们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3.社会、环境阶段:健康的四类影响因素:一、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1.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者见解的危害,对集体具有潜袭性、积累性和广泛影响的特点。2.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均与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3.人们的行为不仅影响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与传染性疾病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主要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特点:①潜伏期长,②作用特异性差,③联合作用强,④易变性大。二、环境因素:内部环境:机体的生理环境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生物学因素:表现为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动物咬伤等。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疾病的自然史1.健康问题:个体所表现出的非健康状态,具体地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2.疾病:个体表现出能够被患者个人感知或他人观察、测量到的异常状态,简单地说就是身体功能不正常状态。3.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全过程。4.疾病的四个阶段:病理发生期、症状发生前期、临床期、结局。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也称为病因预防,是针对病因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通过预防、控制或消除病因以预防和推迟疾病发生的措施。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缩短病程、延长生命的措施。三级预防:为治疗和康复的措施。健康疾病连续带: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健康与疾病是没有截然界限的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过程称为健康疾病连续带。亚健康:是一种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压力引起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既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状态。表现在躯体、精神、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疾病的“冰山现象”:在人群中,能发现的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典型患者仅占该病或健康问题所有表现形式的一小部分。第二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特点:1、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2、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目标,3、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4、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1.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划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职业人群健康教育等。2.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划分: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人生三阶段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的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等。3.按业务技术或责任划分:健康教育的行政管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健康教育的计划设计,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健康教育的评价等。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法1.实态性调查研究:直接从自然存在的现象中,或从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中搜集资料,记录事实,通过分析以找出其规律或发现问题。2.分析研究1)前瞻性调查:2)回顾性调查:3.社会调查研究:常用于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及信息反馈。1)选题小组工作法2)专题小组讨论法3)特尔菲法(专家反馈咨询法):设计好调查问卷后寄送给专家进行评估打分,之后统计出得分情况,再返回专家进行评估而最终的出某事件调查结果的方法。4)案例调查法:将来已经发生的事情写成案例,之后在对某事件进行调查时,直接参考该案例的方法。5)观察法二.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法2.准实验研究法三.教育干预方法1.信息传播法:通过访问、电视、报纸等宣传信息。2.行为干预法:通过具体知道和技能训练,帮助、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特定行为的改变。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健康教育是整个卫生事业的组织部分,而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1.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完整过程,卫生宣传多为宣传活动,缺乏计划与评价。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改变,卫生宣传多侧重卫生知识宣传。3、健康教育中的信息传播为双向传播,而卫生宣传则是信息的单向传播。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在联系1.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2.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健康促进比叫抗教育更具有社会性,更为宏观。健康促进所涉及的五个主要活动领域: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支持的环境;3.加强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基本特征:1、健康促进是为行为的改变提供各种支持环境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3、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4、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先导和基础5、健康促进融主观和客观一体。《渥太华宣言》指出的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1.倡导:倡导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健康措施的认同和卫生部门调整服务方向,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2.赋权:1)帮助群众具备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可行的技能,激发其走想完全健康的潜力;2)使群众获得控制那些影响自身家抗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3)使社区的集体行动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与社区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的因素。3.协调:协调个人、社区、卫生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在健康促进中的利益和行动。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社会动员”1.社会动员的意义:社会动员把健康目标转化为社会目标与健康促进完全一致;社会动员采取的高效动员社会、政治和群众方面的策略与健康促进策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体现了先进的公共卫生观念。2.社会动员的层次:1)领导层的动员2)社区、家庭与个人参与的动员3)非政府组织的动员4)动员专业人员参与3.社会动员的手段1)利用社会市场学的技术:2)信息的传播:3)人员培训:4)管理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社会作用: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2.健康教育与促进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能够有效预防与行为相关的传染病;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和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对健康需求和有利于健康的活动给予支持,并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2.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逐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4.积极推动医疗部门观念与职能的转变,使医疗部门的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5.在全民中,尤其在广大农民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三章行为与健康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反应。行为构成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人的任一行为发生过程都可以用公式表示:S—P—R其中:S代表内外环境的刺激源;P代表人,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个体;R代表人的行为反应行为分类是否容易直接观察到:外显行为、内存的心理活动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性:本能行为:个体生存本能(进食)、种族保存本能(性)、自我防御本能社会行为,健康教育是人类社会调节社会成员的健康相关行为的手段。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遗传因素:相貌、气质、性别、记忆力等影响到行为2.人类行为的生物节律性:个体的智力、体力、妇女的月经期变化等影响到行为3.神经系统的整合能力与人的行为传入神经收集的信息在大概的整合过程中,大脑的结构与行为活动有着特殊的联系4.内分泌对个体行为的调节垂体、甲状腺等分泌腺对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一、需要、动机与健康相关行为:1.需要与健康相关行为马斯洛需要五层次:有低向高排列如下,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动机与健康相关行为动机:人们以需要、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和主观因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需要的强度达到某种水平以上,并具备相应条件时才能转化为动机。动机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会同时存在一个或数个欲求的目标,因而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二、认知与健康相关行为认知的过程:刺激信号注意承认解释行为认知的第一步骤是对具体的信号刺激的选择性的注意。人们在获得有关健康的信息时,也是一个选择性获得过程,健康教育应促使人们选择性获得健康知识,明智地选择信息。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环境影响因素:1、教育;2、大众传播;3、家庭;4、法规、制度;5、风俗、道德、宗教、社会思潮等;6、经济发展。依据是否有利于健康,分为:1、促进健康行为: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2、危害健康行为:个体和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健康相关行为。促进健康相关的判断标准:(五大基本特征)1.有利性:行为表现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2.规律性:行为表现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恒常性。3.和谐性:行为表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但这些行为若与他人或环境发生冲突时,又能根据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与所处环境和谐。4.一致性:行为本身具外显性,但它与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或表里不一表现5.适宜性:指行为的强度要在有利于健康的常态水平上。在对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看其是否属促进健康行为时需要注意,这一行为至少应具备上述标准中的两条以上。促进健康行为的八大类:1.日常健康行为;2.保健行为;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4.戒除不良嗜好行为;5.预警行为;6.求医行为;7.遵医行为;8.病人角色行为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在偏离自身、他人和社会健康期望的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分为1.日常危害健康行为2.高危险行为:吸毒、性乱等3.致病性行为模式4.不良疾病行为:患病后不是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病魔斗争,而是瞒病行为、恐惧行为、自暴自弃行为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一、知、信、行模式: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表示为: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模式的内涵:“知”是知识的学习,“信”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