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内江师范学院黄家荣内容•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含义•课程整合的特征•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的方法•具体整合案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教育信息化”这一术语,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内外非常流行(英文表述Informationz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Informatization等三种)。•但是其确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似乎没有哪个权威机构做个比较全面、深入的阐述。尽管国内有不少专家对这一概念作了认真的探讨,对“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有些阐述还相当深刻;•但是这些探讨一般都停留在对这一术语的个别特征或某些特征进行阐述的阶段,尚未达到对“教育信息化”这一术语给出确切定义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对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另外,在这些探讨中还往往出现以下两种概念上的混淆:•一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混淆——这两者无疑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并不能等同(后者的内涵可以包括前者,但是前者的内涵却不能完全包括后者);•二是“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比“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更加密切:–但是:前者的内涵可以包括后者(即“教育信息化”可以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但是后者的内涵却难以完全包括前者。•由此可见,目前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术语的使用仍然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显然有必要加以澄清,以正视听。•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化字可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者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对这一解释还需要加以扩展和补充——化字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确实可以形成一个动词,但是这个动词的涵义并非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那样,只有一种涵义——“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化”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化”加在形容词之后成为一个新动词,该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其涵义是:使它的作用对象(直接宾语)具有相关形容词所表现得性质或状态。•如绿化(祖国)、美化(某种事物)、丑化、强化、弱化、深化、淡化等等。–第二种情况是,“化”加在名词之后也成为一个新动词,该动词一般是非及物动词。•其涵义是:使原来名词所表征的内涵、作用与功能扩大,使之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或更多的部门得到体现。•如工业化、机械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可见,“信息化”是属于第二种情况而非第一种情况。–其涵义是:使“信息”这一名词所表征的内涵、作用与功能扩大,使之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或更多的部门得到体现。•“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如何获取、分析、存储、变换、加工、传输与利用的技术,也就是使“信息”所表征的内涵、作用与功能充分体现并进一步扩展,所以“信息化”在很多情况下也被看作是“信息技术化”——其涵义是使“信息技术这一名词所表征的内涵、作用与功能扩大。也就是使信息技术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或更多的部门得到应用与推广。•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教育”+“信息化”所组成的复合名词“教育信息化”的涵义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这正是“教育信息化”这一术语的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基本内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这一内涵,应当把握以下两点:–教育信息化是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两个方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而非仅仅指信息技术这一个方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涉及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这两大范畴(前者侧重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后者侧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应用);而非仅仅涉及教育、教学领域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这一个范畴。•由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两者确实不能混同。•由于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时空限制、一定组织形式并有教师参与的特定教育活动,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通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学活动的时间限制体现在课时安排,空间限制体现在教室授课,组织形式体现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学校或短期培训等多种不同形式)。•因此,教育信息化在强调应将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领域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应用与推广的同时,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领域(其中又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与推广。不抓住这个重点,教育信息化就会本末倒置,就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有效的整合应该如何实施?整合的途径方法又在哪里呢?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虽然目前有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但都谈不上跨越式发展。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风浪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是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教学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已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等,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与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对课程产生变革的影响和作用。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课程整合的含义•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概念拓展分析•整合:–“整合”这个词,来源于英文“Integration”,可解释为“一体化、成为一个整体”。–从哲学角度讲,整合通常是指若干相关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和细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此事物“整合于”彼事物的过程,又是彼事物“融合于”此事物的过程,其结果是引起这些相关事物的共同发展变化。–整合不等于混合。混合只意味着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简单地相加在一起,混合的各个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整合则强调事物之间彼此融合,各构成部分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因而,整合是全面而深入的,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1.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层次的整合是基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的,整合定位于方法论的范畴,定位于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再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上。–整合的主要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从而研究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一层次的整合使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媒体信息、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此层次整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改善学生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这个层次上,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能熟悉信息技术,并能够有意识、合理、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去探索、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学业任务,发展相关技能。•2.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时,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国内学者徐万胥指出:“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经典著作《学会生存》中也指出:“技术应该既是内容,又是方法,而始终出现在教育过程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另一本经典著作《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应该制订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真正工具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同意对其教学实践重新加以考虑。”•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开发的一系列过程中,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考虑,通过课程开发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化“有形”为“无形”。•经过这一层次的整合之后,信息技术不再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对象,而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层次的实践者主要是课程开发人员,主要包括学科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师以及学生代表等。•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课程开发人员必须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有主动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与态度,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课程整合的能力,在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能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考虑。课程整合的含义•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