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论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2JZD041),主持人:李进。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主体对象。当前我国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时代诉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素质提升受到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诉求呼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丰富内涵,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探究被推向时代风口。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特征是探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理论前提,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区别于从事其他类型和级别教育教学教师的特点、概括和表征。本文在探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特征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体系。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特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职业。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在专业道德、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社会服务要求方面不尽相同,关注重点也不尽相同。与普通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所独有的特征。(一)高等性高等性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根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是其最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上[1]。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教学内容,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能够熟练掌握高智力含量的“理论应用技术”和“职业知能”、并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技术变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是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终端性高级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二)职业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界定的基础特征。它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的重要特征[2]。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具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强”和“变化周期短”的特点。无论是对后备力量进行就业准备教育,还是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具备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的实用知识、技术和职业技能,且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关注该职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职业前瞻性和敏感性;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世界的前沿,熟悉企业的文化、了解产品的智能技术含量、明晰工艺路线与生产流程、确定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因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更强调职业性。(三)教学性教学性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特征的本质。教师是一项职业,因此教学行为是高职院校教师最为熟悉的、最为基本的职业行为,也是完成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途径。高等教育释放“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校教师承担“教书者、研究者、服务者”三种角色,本质上说教学是其第一要务,甚至很多时候,作为“研究者”以及“服务者”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者”这一角色行为。近年来,理论上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日益升温,实践上也逐渐丰富,成立了诸多高职教师培训基地。教师职业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成熟的技能技巧,教师个体有自身的理论储备和理想追求,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可以说,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呼吁风生水起,并逐渐成为共识: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奋斗过程,它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确认,也是一个终身学习、自我更新的永恒追求[3]。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教学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成全其职业独立性的专业技术平台与行为载体。所以我们倾向于选择“教学性”来作为标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特征的又一平台。(四)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内涵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横跨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它既不是单纯的普通学校教育,也不是纯粹机械的企业培训,它是一种跨界的高层次教育。跨界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跨界的思考。在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之间,跨界的思维强烈要求我们跳起来,不仅“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培训看培训”,还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企业看企业”,本质就是“跳出知识看知识”“跳出技能看技能”[4]。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从定界走向跨界,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均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有驾轻就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备“双师型”的专业素质。这种实践性还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他者的缄默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自己行动中潜藏的缄默知识,这两方面的缄默知识在书本上的符号中是找不到的,但它们有益于促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5]。高等性、职业性、教学性、实践性构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界定的有机、统一的整体。高等性是根本,职业性是基础,教学性是本质,实践性是内涵,它们共同勾勒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具有丰富内涵的结构。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多元的,本文倾向于将其划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高尚的专业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6]。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质”[7]。其特殊之处就是爱心、表率与自我发展。主要包括科学的职业理想、正确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道德表现在热爱高等?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集体,注重个人修养。高职院校教师应该义无反顾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国家将其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每个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将其高职院校的教学职业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来做,精于此、敬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大公无私热爱高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智力特点的青少年。在我国大的教育环境及人才选拔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接收的学生,往往是传统教育下失利的一批人,因此社会上存在一种比较势利的或者说偏颇的看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不如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质量不如他们,聪明程度不如他们,理解能力不如他们,甚至是情商都不如他们。这是用“传统教育的考核标准”评价的结果,这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不善于逻辑思维,善于形象思维,他们乐于在具象情境或氛围中,通过“行动”来学习。因此,使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考核、衡量所有同龄学生,就是从根本上忽略思维类型的差异,既不公平也不科学。正确的做法是“针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衡量”[8]。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热爱所在的集体,与同事和谐、融洽相处。当今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善于与各种人际关系打交道。建立和维护工作关系网络被看作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与学生“共舞”,教师还应该能够建立、维护和管理与合作伙伴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家长等)的关系,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共舞”。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注重个人修养。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家人、同事及企业工程人员进行正常的交往,教师还要具有“自我关注的能力”。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就能够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庄严自己。自我评价对于一个善于与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的优秀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没有接受过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形成积极乐观心态、宽阔坦荡的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谦虚谨慎,大处讲原则,小处讲风格,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地交流思想和想法(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9]。它是一种观念,包括高职院校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敏感和领悟。1.高等职业教育理解与认识。思想决定着行为。高职院校教师对自己从事行业的理解与认识决定了他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对自身的定位。鉴于二战后的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其上升发展阶段无一不重视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发展为经济大国的过程中都是伴随着技能大国、技术人才大国的成长。我国正在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充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形成现代高职教育的教育观、认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形成终身教育观等。2.认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谋求自身专业发展。“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具有其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0]。因为教育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施以影响,使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培养、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教师职业的这种“神圣性”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能力[11]。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需要高职院校教师终身谋求自身发展。教师欲获得持续成长,必须不断转变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唯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拥有教育的尊严,否则他就成了教育传声筒、教育机器,可以说,教育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之基础。(三)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教师所学专业的知识,也包括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知识,是高职院校教师成为“经师”的最佳途径。1.教师所学专业的知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掌握任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包括任教专业知识及教学内容知识。第一,任教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任教专业的主要事实、概念、原理及其他们的关系。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认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在某个探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什么、如何联系及如何获得的。教师所掌握的关于专业的有关解释性框架的知识及形成过程影响着他们的课程目标及决策、课程内容选择及安排、描述专业本质的方式。丰富的任教专业知识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课程标准及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第二,教学内容知识。又称学科教学知识,是特定的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的混合物,是教师面对的独特领域,是他们对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了解、掌握所教专业的概念与原理,还要掌握如何恰当地向学生表征这些概念、原则、原理,及其与相关职业的关系,包括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情况、岗位职责、熟悉所教知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2.教育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知识具体来说包括良好的教育教学知识结构,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知识及具备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第一,良好的教育教学知识结构。要求具有较丰富的与高职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既有某些共同的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要在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学习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法”,改革旧的、与市场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发展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2]。第二,端正的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知识。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行为,它关系到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反映一线需求的教学内容、基于人才规格的课程设置、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