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河南舞阳贾湖骨笛】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历史,这些骨笛都由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份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夏】代表乐舞--《大夏》,用来歌颂开国大君大禹治水的功绩,反映出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如歌颂的是以胜利者一人为中心,歌颂的是由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君的英雄人物。主要乐器:(摇响铃)陶制,多为球形,中空,内装陶丸。(陶铃)多为椭圆形,商周厚发展成为和瓦体。(庸)或称,持柄击奏。(角)陶制,型如去尖的黄牛角。发展规律:由不固定逐渐转向固定音高,由单音逐渐转向多音,由不定性逐渐转为定性。骨笛的发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无声为主,并不是所谓的“音阶发音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商】音乐的种类:巫乐、淫乐。巫乐属于民间以虐范畴,淫乐属于宫廷淫乐范畴。(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狂热的宗教仪式体现了巫乐的本质。(淫乐)是高统治者制作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尚待的另一特点是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淫乐与神鬼对话,是认认真真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以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突出特点是尊重鬼神。〖礼崩乐坏〗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郑卫之音〗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郑,卫,宋,齐等地的音乐,当时社会上称之为“新乐”。【孔子音乐思想分析】1,孔子提倡礼乐制度;2,“仁”是“礼乐”的前提;3,“仁”是一种“博爱”或“泛爱众”的文化精神;4,“乐”是培养“仁”的最佳行为方式。【孔子的音乐思想】1,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独立意义,主次之分);2,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音乐思想纯正无邪,情绪表现有一定节制,适度而不过分;3,提出乐则《韶》《武》,放郑声的正乐主张,认为采用何乐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孔子的审美态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和”而不“淫”,其中“和”谓之“中和”“适度”。【孔子的审美标准】尽善尽美。1,评论《韶》--“尽善矣,由尽美也”;2,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善”是政治道德的标准;4,“美”是艺术形成的标准。【雅乐的应用场合】1,射礼(练习射箭的集合);2,王师大献(庆祝凯旋,想宗庙告捷,用俘虏作牺牲);3,祭祀(祭天地,宗庙,祈雨)。【燕礼音乐】天子大宴群臣宾客名为燕享(燕通宴),宴会是表演的音乐歌舞名为燕乐。[采风制度]周朝制定了这种叫做“采风”的收集民间歌曲的制度,称为“采风制度”,它是专察民间的习俗,社会风尚,政令的是手段,这种制度是和方法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优秀民歌得以保存和流传。[“和”“同”之辩]公元前773年,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平和”。“以他平他谓之和”--史伯。“和”--是不同事物关系协调之后的结果。“平”--是指不同事物在行为上相适。“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个人要“文之以礼乐”,“成于乐”,治国要“兴于乐”,一遍是“君子”更加人,“小人”更加易听使唤,风俗由恶变善。这四方面都与礼密切相关,其“善”的标准就是礼,“无邪”就是不违背礼,“正乐”就是根据礼去推崇雅乐,排斥郑声。用于修养个人,治理国家。移风易俗的则是合乎礼的要求的音乐。【老子的音乐思想】1,“音声相合”音,是艺术加工的产物;声,是自然之声,老子认为音声的美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和谐的音与不和谐的声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和,协和来自对立,局部的不协和可产生整体的协和。2,“五音令人耳聋”,指音乐使人丧失本能。3,“乐与饵,过客止”认为音乐与道相反,音乐能引起人得欲望,却无用而有害,不利于养生,不利于治国,道则“淡乎其无味”,却其用无穷。4,“大音希声”,有两层意思,一指此乐无声,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不会由美变臭,是永恒的音乐美,绝对的意义美,所以称它为“大音”,从这点来说“大音希声”就是至乐无声;二是“道生万物”,“有生于无”,无声之乐之至乐是一切有声之乐的本源。【六律六吕】总称十二律,以黄钟为首,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单数位置上得称为“律”(阳声),双数位置上得称为“吕”(阴声)。【旋宫转调】指宫调系统中的调高(宫)转换和调式(调)转换。“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礼记·礼运》即十二律从此作为宫音构成不同音高的音阶,“旋相为宫”就是旋宫,旋宫是指调高的转换,转调是指调式的转换。*荀子的《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曾侯乙编钟】1978年湖北隧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该墓年代是战国初期(前433年),全套编钟共有64枚,分三层,上层为钮钟,19枚。中,下层为甬钟,45枚。每一钟的隧部和鼓部都可以发出两个相距小三度的或大三度的音,钟体有错金铭文两千八百余字,用以表明各种的发音的律制及阶名,整套编钟音域为五个八度。铭文可以分为标音铭文与乐律铭文两大类,乐律铭文中记乐律名称53个,其中35个是过去所不知道的,降标音铭文与实际测音对照证明,编钟音律准确,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上网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总音域包括5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这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很宽,变化音比较完备,至今仍能演奏各种曲调,说明当时的铸造工艺已能满足音响设计的要求,乐律铭文中还有春秋战国之际,楚,晋,齐,申,周等国和曾国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对应关系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在文化艺术领域里相互交流的情况,是研究先秦音乐史的珍贵文字资料。【乐府】乐府创建于秦代。汉乐府诗继承秦制而建立的,汉武帝时期,乐府的全部队员达到了近千名,由音乐家李延年主持乐府工作,并有几十名文学家为乐府编写各种歌词,乐府的工作范围很广,如为宫廷编写各种祭祀,宴会等伐武音乐,收集民歌,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编写军乐,训练军队,以及组织各种节目的表演等等。【斜率都尉】汉乐府乐官职称,汉武帝从李延年为斜率都尉支持乐府工作,历代有设斜率部,斜率中郎将等,名称不同,品级亦不同。【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的统称,泛指杂技,魔术,武术,以及民间某些歌舞杂乐,杂戏等。这种品种复杂的表演多伴有音乐奏,唱,百戏一次首见于汉代,元代以后各类艺术都由了专名,百戏作为统称就较为少用了。汉代的百戏被也视为戏曲的最初形式。【鼓吹乐】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吐等民族传统称北狄,这些民族以游牧为主,常在马上奏笳,角等乐器,以,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后来通过边区军民传入中原,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所谓的鼓吹乐。【相和歌】汉代在“街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表演,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祭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大型宴曲,其渊源与商周一来的大型乐舞有关,而它的艺术结构形式对后世唐代大曲也有不少影响,大曲表演是有唱,有伴奏所谓,最后的结束曲则是有舞,有伴奏而不唱的,因此可说这些大曲都是属歌舞曲的形式。【方响】击奏体鸣乐器,通常用于演出,由16块固定音高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是一种金属板琴。【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没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如:大小,单复,高埤,猛静,舒疾的变化,对比,并表现出人的思想道德和哀乐之情,人的感情史出自客观的外物影响,他说:“心之于心,名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他否定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显然是片面的,但他重视音乐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吧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则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隋唐】一、唐代音乐文化的一般情况1.崇尚胡乐(外来音乐),提倡感性享受。2.多元并存(汉胡交融),容许艺术形式的多样。3.艺术发达(诗乐极盛),人民审美水平非常高。4.雅俗同在(礼欲并重),但更重视世俗文化。二、民间音乐1.四言(汉代)经过杂言转向五言形式。2.五言(东汉)基本定性,七言开始兴起。3.五言,七言达到鼎盛时期(唐代)。4.长短句开始(唐代)渐渐显示出其生命力。5.诗辞给民间音乐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三、曲子曲子自隋代渐渐兴起,它是诗词的配乐,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歌唱,说唱,歌舞等音乐形式,是唐宋时期歌曲的主要形式,在宋代成为了宋词或“词调”,创作手段主要有两种:1.“填词”--根据音乐来定词;2.“自度(duo)曲”--根据歌词来配乐。四、说唱音乐1.说唱音乐在此时深得人心。2.主要分为说唱与变文两种形式。3.“说唱”继承了原来的叙事性传统,以“说”为主。4.“变文”是佛教自我宣传的一种说唱体裁,或称为“俗讲”,分为散白(说)和韵白(唱)。五、主要的音乐样式【燕乐】:即宫廷燕享乐舞,又可以叫“宴乐”,是俗乐和胡乐的混合,充为立部伎和座部伎。1.隋代七步乐,九部乐,与唐代九部乐,十部乐;2.唐代座部伎与立部伎(主要演奏龟兹乐);3.外来音乐与相和大曲--清商大曲的融合;--大曲与法曲,它们的差异来自自身所表现的风格的不同,大曲追求清雅,而法曲相对于热烈;4.鼓吹乐应经不仅仅用于仪仗队,已被燕乐吸收;5.散乐是自周代以来所有没有被统治阶级重视的民间音乐的统称,它的前身是百戏,而又是戏曲的前身;6.外来的龟兹乐在燕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乐】是传统的中国固有音乐,经过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南朝旧乐”。其风格清雅,用传统中国乐器,并有伴奏。【座部伎】唐代宫廷燕乐,按表演方式,节目内容和乐工技艺的高低划分为座部和立部两个类别,座部伎在堂上表演,与立部伎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乐伎一般是三至十余人,技艺水平较高,丝竹清歌,风格闲雅。【奚琴】我国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有两弦,以竹片擦弦作乐,出自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库莫奚,亦写作嵇(xi)琴。【一般文化变迁】1,一般士大夫为主的诗词创作,市民文艺空前繁荣。2.一改先秦雅乐传统和隋唐宫廷音乐之风,变而为民间俗乐空前发展。【宋代音乐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1.以钟磬之乐为主的宫廷雅乐仍在延续,但已经式徵,只是徒有形式,雅乐中已经混入胡乐,俗乐,甚至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因素。2.先秦和隋唐地位崇高的乐人舞伎不再有身份地位,变而为乐户,奴工,倡伶,戏子,被看作是“下九流”的贱民,他们把音乐撒向社会的每一角落。3.音乐空间,由“国家场合”(如庙堂祭祀的仪式),“宫廷场合”(如皇家燕享的演出),变而为“民间场合”(如勾栏,瓦肆,戏园,书场),反映出社会音乐文化的巨大变迁。4.民间音乐价值,称为主流的社会音乐思潮,优秀乐工出自民间,新的音乐形式出自民间,深厚的音乐创造力出自民间,结果造成中国音乐文化的战略纵深。5.外来音乐文化因子基本已被华化,乐器如琵琶和胡琴,个民族乐人,乐律如波斯--阿拉伯律制等等,应经混溶入中华音乐文化,中国人的音乐听觉已经定型。6.已经完成了音乐教育的转型,由先秦贵族化的精英教育,隋唐国际化的专业教育,转而为后期封建社会的世俗化民间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