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报刘一丈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报刘一丈书宗臣作者简介•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泰州兴化)人。•宗臣与李攀龙、王世贞等齐名,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他的创作较少模拟习气,散文成就较高。作品集为《宗子相先生集》。背景介绍明代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朝廷政治黑暗腐败,官场风气污浊不堪,清廉正直人士遭压抑排挤,而势利无耻之徒则趋炎附势,奔走钻营。宗臣为人耿介,不愿屈迎奉承,十分憎恶官场的黑暗现实。于是,在给刘一丈回信之际,他就在信中提到的“上下相孚”一语借题发挥,揭露惯常的丑恶,发泄积恨。数千里之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赏析书信的开头部分,写的是客套话,作者以晚辈的身份、恭敬的口气,感谢刘一丈的来信、馈赠,并对其念及老父深表谢意。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表面上是作者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预设伏笔。“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赏析阅读第二段,思考:本文描摹了哪几种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摹人物,解释这种社会现象的?赏析“干谒者”“权贵者”“门者”用漫画形式勾画出官场现形图干谒求见赏析1、写客见相公之难展示出一个封建社会上骄下臾的群丑图,这里把门者写得盛气凌人,怒呵怒斥;客者却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用意是:表现客者为求谒于主者自愿受之的丑态;也是映衬主者跋扈,不可一世。2、写“客见相公”。赏析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这里将“故”与“固”二字放在一起使用,有何表现意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权贵者”与“干谒者”的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人物?赏析•这里将“故”与“固”二字放在一起使用,有何表现意义?“故”,是故意,虚情假意。“固”,是坚决。为了强调“干谒者”和“权贵者”的坚决,实质都是极虚伪的。愈坚决就愈虚伪,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们极其丑恶的心态。•这段话描写刻画出“干谒者”和“权贵者”怎样的丑态?赏析权贵者的丑态:极其贪得而故作清廉。干谒者的丑态:极尽谄媚贿赂之能事;赏析•作者主要通过何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是行为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步步推进,层层渲染,一个可卑可鄙的小丑形象如在目前,呼之欲出。更于权者,虽寥寥数字,但声威俱全,一览无余。3、写“客见相公”后的得意样子。赏析“相公厚我,厚我!”“某也贤,某也贤!”两个反复手法的运用,把官僚的狐假虎威,奸相的信口雌黄,揭露的淋漓尽致。而那些势利之徒,鹦鹉学舌之状也不唯妙唯肖。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与这一段开头写奸者“所谓浮者何哉?”紧相呼应,可谓画龙点睛之笔。所谓“上下相孚”,只不过是上下勾结,欺世盗名的代名词而已。赏析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描写自己时,自己的行为与前文中的“干谒者”的行为有哪些对照?赏析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和“客,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是一个对比。赏析和“客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惊走匍匐阶下”,“大喜,奔出”这样的描写,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照。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赏析运用了反问修辞。从结果上说,作者这种正直、清廉的作风,导致了“长不见悦于长吏”,权贵们的提拔那就更提不上了。但作者不以此畏矣。斯则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唯守分尔矣!”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赏析这一段与上一段处处形成对照,作者把正邪、洁污、直曲区分的经纬分明,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污浊现实的反抗态度。诘句“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这诘句深刻揭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满怀作者的无限愤慨。赏析第三部分回应文章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作者自己尚且“不见悦于长吏”,何况刘一丈这样德高学广之人呢?既是对他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也希望他能洗身持洁,以展抱负之日。写作特点1、全文紧扣“上下相孚”借题发挥,从而使中心鲜明突出写作特点2、以略带夸张的漫画笔法形象地刻画人物干谒者的奴颜婢膝,曲意奉承,先媚而后狂;权贵者的假作姿态,受贿应承,先傲而后贪;守门人的狗仗人势,借机勒索,势利而刁钻。写作特点3、运用对比手法,揭示深刻的社会内容(1)作者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和客者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比。(2)客者与门者、权者的对比。(3)客者被召见之前后,乞怜与骄人的对比。写作特点4、具有很强的讽刺力量。一个正直的人对黑暗现实理所应有的愤慨和批判。“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主题思想•文中所针对的虽然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情、具体的社会现象,但是却启迪人们该如何对待不良社会风尚上做一些规律性的思考,什么样的思考呢?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新蒂。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