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下册目录contents一、竹里馆二、春夜洛城闻笛三、逢入京使四、晚春一、竹里馆目录contents竹里馆王维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注释: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鉴赏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的气质。后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了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我们读着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学习导航一、竹里馆王维文本背诵名句理解默写自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此句意境清新淡泊、宁静悠然。特别是结束句“明月来相照”,诗人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思想情感,对于诗人来说,那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学习导航理解默写:1.描写出诗人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二、春夜洛城闻笛目录contents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字词解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6)故园:指故乡,家乡。全文翻译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有谁会不勾起思乡之情呢?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便自然地从舌头淌出。“暗”字有多重意蕴,已故沈祖棻先生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从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王尧衢《唐诗合解》中说: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以上注解,自有其道理。我个人认为《折扬柳》曲本是送别之曲,是婉转幽咽的,而“暗”字,绘出了笛声应是隐隐约约的,断断续续的,不欢快的。这就暗合了这首诗的情致。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闻笛的感受。春夜阑珊,诗人难于成寐,不期然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飘然而至,诗人倚窗而立,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是个敏感的人,他听到了遥远的地方传来的笛音,就认定这笛韵一定能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他巧妙地加入了“散入春风”这一想象,说是笛声借助了风力,使人无处不闻。这显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李白的诗主观色彩非常强烈,这一句艺术的夸张是符合他一贯的写作特色的。这一句中“满”字用得真好,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第四句时,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学习导航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文本背诵名句理解默写自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折柳”运用了典故,“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何人不起故园情”自然而然地点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习导航理解默写: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逢入京使目录contents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之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马上相逢无纸笔”“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没有纸笔,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能表现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传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仿佛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学习导航三、逢入京使岑参文本背诵名句理解默写自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赏析: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学习导航理解默写: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四、晚春目录contents4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