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案例教学的认识及《组织行为学》案例中的尝试徐益勤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管理教育;组织行为学内容提要:案例教学是管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低成本、高效率、零风险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并训练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协调合作、团队意识、说服他人、妥协折中、临场发挥、灵活应变等管理能力。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中开展案例组织行为学论文定制教学有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学生经验及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也有互动环节困难、课时紧张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案例教学,案例是基础,组织是关键,变通是法宝。一、关于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几点基本认识(一)案例与教学案例案例(Case)也称个案、个例、事例、实例等。港台地区一般习称个案,大陆地区通称案例。案例研究通常是指研究者从某一来自现实的具体事件、过程等的分析中,发现典型问题,归纳出一般规律,最终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结论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科学基本的研究工具与方法之一。诸如历史学中的传记研究、社会学中的典型调查,法学中的判例研究,医学中的病例研究等,在广义上都属于案例研究。从理论上说,案例研究在哲学上涉及的是从个性到共性、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关系,在逻辑上涉及的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从实践上说,案例研究主要应用于实践性、操作性、不确定性、开放性较突出的应用性学科之中。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作为施教与学习手段的教学案例及其使用。教学案例是指围绕教学内容及其展开而设计、撰写、使用的,体现一定教学目的,含有一定管理实践问题,描述组织中发生的现实的事件、过程及其背景与条件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本、数据、影像资料等的信息单元。尽管在理论上人们对教学案例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案例的类型、大小、目的、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事实、问题、目的是构成任何管理教学案例的三个基本要素。“事实”即教学案例必须以在管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尽管出于商业、法律等考虑,名称与数据可以掩饰,素材及细节可以删减,但一是基本事实必须来自管理实践,不可凭空虚构,二是描述过程必须尽可能是事实的客观再现,避免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主观地、感性地艺术创作。“问题”即案例必须包含管理问题,问题本身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已解决可未解决,但必须有实际问题,有学生开放性思考的余地,不可封闭地、单向地向学生推介处理问题的示范或样板。“目的”即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用于何课何章何节,操练或验证何概念何理论何工具,训练或提高何知识何能力何技巧等,必须胸中有数,不可自然主义地照搬现实。教学案例按照复杂程度与难度可大致分为低、中、高、很高四种形式,各有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条件。第一种是“应用题式案例”。这种案例的案情与学习中的某一知识点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节比较简单,篇幅一般在数百至千余字,一般是围绕主题展开表述,没有冗余或干扰性信息,有明确的和唯一的标准答案,多用于教师对该知识点的例证或检验与训练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常见于讲课及标准化考试,适用于没有或较少管理经验与管理训练的低年级在校生、低资历的基层员工。第二种是“思考题式案例”。这种案例的案情与学习中的某一或某些知识点有对应关系,情节相对复杂,篇幅一般在数千甚至上万字,一般是围绕主题展开表述,信息提供比较充分,虽有基本的解决问题思路,但答案不是唯一的或没有最佳的标准答案,多用于教师对相应知识点的例证或检验与训练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常见于讲课、作业、课堂讨论及开卷考试,适用于有一定管理经验与管理训练的高年级在校生、有一定资历的基层干部。第三种是“开放式案例”。这种案例的案情往往是某一管理情景真实而全面的描述,提供的信息是全面的,包括大量冗余的甚至干扰性的信息,问题本身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综合性的、跨章节甚至跨学科的,头绪比较多,篇幅一般在数万字。由于问题的模糊性,学生必须首先搞清问题所在,分清主次,然后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利用知识储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最后权衡决策。这种案例不仅没有唯一的或最佳的标准答案,甚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是开放性,常见于深度讨论及专门的案例课程,适用于有一定管理经验与管理训练的MBA、M以教育和高级管理培训。第四种是“开拓式案例”。这种案例的案情往往描述的是尚未开发的未知领域中传统管理知识与工具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不仅学生一无所知,教师也是茫然,需要师生共同探索和尝试,理出思路,给出概念,提出方法,创新与拓展知识。这种案例一般只见于博士或高级研讨班等研究型教育。上述四种案例中,前两种,即“应用题式案例”与“思考题式案例”,属教师主导型,一般遵循“理论升实践”的设计、使用思路;后两种,即“开放式案例”与“开拓式案例”,属师生互动型,一般遵循“实践叶理论”的设计、使用思路。(二)案例教学及其主要形式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为主要特征,以开发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诉求,兼及信息处理、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学案例而展开的设计、制作、分析、讨论、建议、评价等的教学实践过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不必也不可能拘于一格,但大体可分为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学生主导型三种形式。在教师主导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多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特点等选取相应的案例,采取例证、分析、提问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多用于讲课,教师的身份是导师。在师生互动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进度、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思路、角度、方法,通过讨论、辩驳、置疑、答辩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多用于课堂讨论,教师的身份是导演。在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的方法、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完善性、创造性等,通过讨论、辩驳、置疑、答辩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多用于作业、考试,教师的身份是评论家或裁判。(三)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意义首先,管理科学本质上是实践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诚如管理学大师彼得•F.德鲁克所说:“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绩。”因此,管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不在于教会学生“是什么”,而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如何做”,包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培养临床医师必须直接接触病人,培养律师必须直接接触案件一样,管理教育,特别是专业课阶段,必须引人并倚重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低成本、高效率、零风险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其次,管理科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的科学。德鲁克说:“管理当局也是人。管理的每一成就都是一个管理人员的成就,每一失败都是一个管理人员的失败。进行管理的是人,而不是各种‘力量’或‘事实’。管理人员的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管理是否成功。”管理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案例教学中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协调合作、团队意识、说服他人、妥协折中、临场发挥、灵活应变等等本身就是管理能力训练,严格说来这些案例教学的衍生产品本身就是案例教学的直接的和主要的目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副产品”,其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得到的。二、成人高等教育中管理教育的案例教学(一)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全日制的管理教育而言,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普通高校全日制的管理教育既培养管理实践人才,也培养管理理论研究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属于继续教育,因而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上一般明确定位于管理实践人才的培养,类似于MBA、MPA教育,开展案例教学有先天优势。其次,成人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积累,抱有寻求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迫切愿望,因而不仅能够较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教学案例设定的特定情境,而且有认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与教师配合,实现互动。再次,成人学生虽受年龄、学习方式等局限,知识基础的准确性、系统性略逊,但理解能力强,了解实际,有一定的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案例教学恰可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因而学生普遍乐于接受,且其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往往更务实,更有可操作性。(二)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困难首先,成人学生,特别是学分制的学生,受学习方式、班级人数等局限,同学间、师生间熟悉程度低,团队意识差,组织不健全,缺乏有号召力领袖,因而在同学互动、师生互动等环节上有一定困难。其次,成人教育一般课时本已较短,进一步缩短面授课时更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案例教学,处理不好会激化已经很尖锐的矛盾,使成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更加突出,虽不敢说因此一定受到来自师生,特别是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的抵制或阻力,至少是对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再次,近年来成人学生年龄下降、工龄缩短、职位降低的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高中起点脱产班的出现,更使成人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传统优势明显弱化。三、《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多年来,我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中一直力图尽可能多地利用案例教学,其中遇到不少问题,也相应地积累了一点经验,不知当否,愿就教于诸位同仁。(一)案例是基础如同剧本是一剧之本,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搞好案例。我在设计与选择案例时特别注意如下几点:首先,案例要真实,不可虚构。我用的案例或来自亲身经历与调研,如国际邮电局的人力资本工程、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或来自企业的一手资料,如充州矿务局的学习型企业建设、燕山石化的组织变革,或来自大众媒体的报道,如现代城的集体叛逃事件、亿唐网的领导层裂变,很少用别人改编的现成案例,更不会凭空编造案例。因为一则凭空编造案例顶多起到例证的作用,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则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一线,凭空编造案例也欺骗不了他们。其次,案例要新鲜,随时更新。我选择案例时,新鲜是个重要指标,如在讲沟通时,SARS、苏丹红、芙蓉姐姐、超级女声等先后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进入了我的课堂,甚至成了作业题目。我体会,新鲜的案例不仅更贴近企业当前实际,使学生有真实感、现场感,而且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意识,效果特别好。再次,案例要多,至少一对一。经过多年积累,在大多数知识点上,我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准备有相应的案例,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现场的反应等灵活取舍。(二)组织是关键有了案例就有了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最终案例教学的效果好坏则主要取决于现场的组织工作。首先,要有预习环节。比较复杂一点并准备深度使用的案例应安排学生的预习环节,如集体课堂讨论的案例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还可要求学生准备讨论提纲,独立完成作业的案例应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完全依赖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是很难深人的。其次,注重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避免冷场,课堂讨论开始时教师要先“暖场”,营造轻松热烈的气氛;讨论进行中要鼓励甚至“挑拨”不同意见的争论;可由事先安排的“种子选手”在发言不踊跃时打破僵局;人数太多的大班可先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的“意见领袖”代表本组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条件具备、内容合适的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提高参与度;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自行“设计案例”等。有没有学生参与是举例说明与案例教学的根本区别。再次,要及时引导。要避免讨论失控,游离主题,看起来场面热烈,实际效果不好的情况出现。为此,教师要始终保持冷静,及时对讨论的中心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示、明确,对已经讨论充分的问题及时总结、终止、转移,对尚未讨论或讨论不充分、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引导、提示,对游离主题之外的问题及时制止、转移,对开放性的问题及时诱导、暗示,讨论结束时要及时点评等。(三)变通是法宝我院教学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同一个学期的同一门《组织行为学》,既有一二十人的小班,也有三四百人的大班;既有完全没有工作经历的高中起点脱产班,也有具备一二十年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培训;既有同班同学4年的学年制学生,也有基本没有班级和同学观念的学分制学生;既有相当管理学基础的专业课,也有完全没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