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谈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有效途径作者:刘佳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11期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幼儿欣赏周围环境与生活中美好事物以及美术作品,感受其形式美与内容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接触优秀美术作品,有利于开阔幼儿视野、陶冶情操、促进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美术欣赏作品是静态的,甚至是抽象深奥的,活动成效不明显,从而出现了幼儿不喜欢甚至排斥美术欣赏活动的现象,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对教师来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我们尝试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以“环境”为诱因,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们通过创设与美术欣赏活动相适应的艺术美感环境,使幼儿获得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效应。如:在室内外的墙上呈现艺术作品,包括中外各种名画、抽象画、陶艺作品、民间手工艺作品等,并根据需要经常更换,以给幼儿提供美好的视觉体验。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很容易激发幼儿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与爱好。二、化“静态”为“动态”,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把美术欣赏活动定格于静态的绘画作品欣赏,因此,在活动中显得单一、枯燥。在这种状态下,幼儿对欣赏活动很容易产生心理疲乏与抵抗,而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采取动态形式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如:可以请民间艺人走进教室制作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供孩子们欣赏。当孩子看到一根根青草、一团团泥巴在师傅们的娴熟动作中,魔术般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态各异、憨态可爱的小泥娃时,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仔细去看、去想、去品味,让孩子感受体验美的快乐。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欣赏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选材要生活化、多样化、趣味化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应注意坚持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的原则。1.作品只有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情趣,才能真正引起幼儿情感、心灵的共鸣,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等作品简单生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吻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在作品欣赏过程中,幼儿兴致勃勃,并自发地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动物的动态,孩子们不仅从中感受大师的艺术风格及水墨画的意境,在与作品对话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释放与升华。龙源期刊网.作品内容应该是孩子喜欢的,能理解的,富有童心、童趣的,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幼儿易于接受和表现。如:丰子恺的简笔漫画是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的简笔画,他的作品每一笔都包蕴着童趣,是孩子们喜爱的名画欣赏教材。3.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应不局限于名画欣赏,提供给孩子的应该是多样化的美术作品,可以是名画,也可以是民间美术作品(如扎染、剪纸、陶艺、刺绣、手工作品等),甚至可以是优秀的卡通作品、幼儿作品,还可以是自然美景。丰富的欣赏内容,激发了孩子对美的多层体验。四、将美术欣赏活动与音乐、语言有效整合,增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纲要》中提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个意味无穷的美术作品,让幼儿以单一的形式把握是很吃力的,往往无法穿透作品本身的无穷意味,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尝试将美术与音乐、语言完美结合,找出他们之间的情感共通,实现情感融合,幼儿的审美才变得丰富与深刻,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1.将音乐融入美术欣赏活动之中。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和视觉艺术的美术,在表达人类的情感中是有共同点的,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美术欣赏中,运用音乐艺术,通过视觉、听觉的共同活动,使美术欣赏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起孩子的表现欲望,促进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选择了音乐形象突出、角色鲜明的二胡独奏曲《赛马》融入本次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大草原,看见群马飞奔的动人场面,个个兴趣盎然。参与活动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思维也由此解开束缚,不时迸发出创新火花。2.将语言渗透入美术欣赏活动之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感知、体验时,融入语言的描述,不仅可将幼儿带入作品的意境,还可以加快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力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如:欣赏凡·高作品《星夜》,教师可让幼儿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老师所说的话想象。“夜深了……村庄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声音……我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到明亮的月亮在闪闪发光,云彩在翻滚……我的心在跳动着……我想飞到月亮上去……和星星说说话……。”通过这样的感受,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五、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审美注意的稳定性、自觉性当孩子们被作品深深吸引住时,往往情不自禁地用肢体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多种形式来描述作品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欣赏《奔马》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做模仿马奔跑的动作。在欣赏梵龙源期刊网高《自画像》中,用面部表情模仿画中人物的气愤神情。通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增强了美术欣赏的自觉性、稳定性。六、运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讲解与分析来提高幼儿的感受力。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之后,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生动、具体的分析,描述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给予讲解,让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2.通过师幼间的相互对话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对话法”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通过教师、幼儿、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完成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在对话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应该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与语言表达力。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才用启发和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帮助他们继续观察、想象并进一步地陈述清楚。七、正确评价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意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孩子对美术作品往往有独特的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情感,甚至稀奇古怪、不拘一格,却蕴涵着大胆的想象,无穷的创造,充满着童稚与灵性。教师不应该用标准的、僵化的语言去束缚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应该给予幼儿重视、欣赏、激励,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欣赏后的快乐与幸福。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掌握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才能生动活泼地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幼儿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蓓蕾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