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经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二О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国模式的经济第一节、中国模式经济的探索与形成过程第二节、中国模式经济的特征与现状第三节、中国模式经济的未来取向第一节、中国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形成过程一、经济模式的含义是经济主体运行中带有总体性的质性的特征,因此,它通常具有概括性,高度概括经济中的基本性质;它还具有整体性,描述的对象是某个整体,而非其局部;它也具有联系性,表示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划分:按社会制度或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按经济调节机制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按管理方式分权管理模式集权管理模式二、经济模式的内涵1、基本经济制度2、基本分配制度3、资源分配制度4、经济发展模式三、几种经济模式1、“斯大林模式”公有制占绝对地位,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指令式的经济发展目标,以重工业发展,国家投资为主要的拉动经济的手段,国家安排消费品的配给,主要分配特征为票据经济曾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经济模式的标榜,前苏联、我国50年代末-70年代末,朝鲜、古巴等都选择过这种经济模式2、美国模式私有制占绝对地位,市场开放性大,有较成熟有灵活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少,手段间接,强调个人成功和短期的金融利益,以消费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分配准则,也称为“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模式3、日本模式私有制为主体,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强,主导经济发展,过産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指导经济活动,甚至指导到企业微观,以出口导向,贸易立国为推动经济的主要模式,保证企业员工福利,推行终身雇佣制,金融市场开放性低,又被称爲政府导向资本主义、“亚洲资本主义”或“开发政府”。4、德国模式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手段干预调节经济,国家对资本积累关注度少,对于商品市场价格、劳动力市场关注度高,尤其是关注劳工的福利,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甚至是“莱茵模式”四、影响一国经济模式的因素1、历史传统2、主流文化3、人口资源4、地理位置………………五、中国模式经济的探索过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模式)客观条件:1、生产力水平低下、缺少现代工业,计划经济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的力量;2、苏联的示范作用;3、经济结构的简单和社会利益的相对单纯;主观条件:理论上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一)为什么选择“斯大林模式”历史作用:我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选择这种体制,并且当时也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数据链接:“一五”期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3%,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一倍。工农业总产值由52年的827亿元增加到1249亿元,年递增8、6%,工业由270亿元增到535、6元,年递增14、7%。斯大林模式暴露出来的不足: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两个大锅饭,抑制了积极性与活力注: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二)对我国经济模式的探索(1)毛泽东: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三者利益,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2)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市场结构)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1、改革开放前对我国经济模式的探索2、中国模式经济的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1978-1984)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1991)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后)第二节中国模式经济的特征与现状一、中国模式经济的特征(四)以投资型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十二大:“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十三大: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成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第一,由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由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相对指标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GDP中的比重99.01.056.0①43.0②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99.20.877.622.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97.92.155.844.2注:①②在GDP中的比重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改革以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97856.043.01.0199341.044.015.0199640.835.224.0200642.023.834.2怎么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地位的主体公有制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不能搞“一刀切”。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规模经济、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资源的能力。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为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国防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重要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通过少量国有资本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是指国有资本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成分解决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有所不为(3)集体经济及其作用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发展生产、满足和提高人民生活需要、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吸收劳动就业、扩大商品出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5)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6)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三,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7)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邓小平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样的实现形式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财产的所有者是谁?财产具体由谁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公有制的实现的四个层次出资人采取什么样的财产组织方式第一层所有权第四层经营权第二层占有权第三层使用权采取怎样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必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过程中具体界定和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形式,主要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如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逐渐使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私有或公有的制度属性,公有或私有关键看控股权在谁的手里。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股份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