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士”舟山中学邹碧艳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百度百科士人起源——“谋士”战国四公子“养士著称”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齐国的孟尝君(鸡鸣狗盗)、赵国的平原君(毛遂自荐)、楚国的春申君(门客三千)“武士”荆柯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田横五百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部《论语》确立“士”的精神内涵首先,《论语》规定了士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即“仁以为己任”,而且要做到“死而后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第二,《论语》从不同的侧面对士进行了层次上的分类,让士们在优劣的分辨中自觉追求高档次的人格。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第三,《论语》从不同的角度对士的行为准则、人品标准、生活态度、交友原则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说明与规范。“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士的人品要能舍生取义,见义勇为;要正直质朴,重义轻利;要重视别人,理解别人,有“忠恕”之心,对待祭祀、丧事等重大事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孟子说士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有“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坚贞;有“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气节。后来人们用“士可杀而不可辱”进行明确规范。《论语》多次记叙孔子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就是说士因为要以仁为己任,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境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士的形成——制度保障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儒家学说——主流哲学“入世”自汉代“独尊儒术”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的必读教科书。这样,士作为高尚的人格典范,就牢牢的铭记在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成为有志者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人们向往士的声望事业,以士自居,以士赞人,于是,士也就成了中华民族高尚品格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陶渊明”——“隐”“出世”这种精神气质对孔子“士”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老庄哲学)宋代以后,科举制真正成为选拔政府官员的唯一途径。而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发展了儒家思想,占据哲学主流地位。“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儒家诗书经典的文化人。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宋代正式形成“士大夫”士的发展:进退两得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经世致用,为国分忧”政治是士大夫的第一要务。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范仲淹、苏轼、米芾、文天祥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谕明告:“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士的衰落:科举的消亡一、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敢于接受社会挑战、积极的主人翁精神士人的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墨突不黔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危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二、从道不从君士人们坚持正义,服从“道”,不屈服于权势,不盲目附从君王,甚至批评、背弃君王。“舍生取义”孟子——齐宣王司马迁士人们往往知微见著、超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易为人所理解,也不为当权者所接受,但往往不顾身家性命。忧患成为士人传统。三、忧患意识晁错——“刘氏安矣,晁氏危矣。”忧世之音,家国之思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四、抗争精神社会危难之时,首先站出来的总是士人。东汉党锢之祸明末东林党人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爱国为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国内改革:经济、政治国外竞争:军事、政治对当代青年精神构建的影响:2、安贫乐道的人生韧性于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积极向上。3、舍生取义的道德自守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坚守社会共同的道德取向,以及个体自我的道德追求。不论现实怎样变换,人类普世的道德认同必须被坚守。士人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士人情怀作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已和谐地融汇在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长河中,并在其中不断得到体现,被继承、被弘扬,也必将生生不息。小悦悦事件拷问每个有良知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