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何谓吟诵?《现代汉语词典》有笼统之说——“有节奏地诵读课文”。此说模糊了“吟”、“诵”之别。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才正式收录‘吟诵’这个词,释文为“吟咏诵读”。2010年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后明确提出“吟诵”包括“吟咏(吟唱)”加“诵读”。吟诵就是包括“吟咏(唱)”和“诵读”两部分,前者是具有一定音乐旋律的有声阅读,而后者就没有。吟诵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吟诵之声应服从于吟诵之本(文本)吟诵的主要目的不是声音的欣赏,音乐的陶冶,而是借助于声音品赏文本。不容颠倒“声”与“文”的主次关系,这就是吟诵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如何定位“吟诵”?学习诗文的需要欣赏诗文的需要创作诗文的需要开展诗教的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健康身心的需要吟诵的方法1、“拉腔拉调、发音饱满”和“平”长、“仄”短、“韵”长、“入”短的发音吐字要求将字母的声母、韵母完整吐出来,换言之,即按声母的口型,依次将韵头、韵腹、韵尾的声音,圆润发出。例如:大江东去应读成/da-//ji-a-ng//do-ng—//qu-/讲究“平长仄短”平声字发音较长,仄声字发音短促格律诗每句的双数字,即第二、四字(还有七言诗的第六字),严格遵循“平长仄短”的要求;单数字即第一、三字(还有七言诗的第五字),则淡化要求。《回乡偶书》(斜体字为入声字,深色字为押韵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上、去、入讲究“韵长入短”句尾的押韵字,无论平仄,发音都相对地长些,而“入”声字发音最短。少数诗词的韵字为入声字,也要求短音骤止,然后再拖长音。2020/4/1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依字调行腔,因语、情行调的吟唱要求吟唱是有音乐旋律的,这是它与诵读的根本区别。(1)依字调行腔。音乐的旋律根据字音声调而来。字音声调向上,音乐旋律就上行;反之,则下行。字调向上则上吟,字调向下则下吟。(2)因语、情行调吟唱的音乐旋律——腔调,应该是根据文本而来的。因语行调,许多传统的吟唱的音乐旋律,很有方言、戏曲色彩。因情行调,吟唱的音高音低,音强音弱,抑扬顿挫的变化,根植于诗文的感情,吟唱就是要将作者渗入诗文的情感,用声音加以表达。字、语、情决定着吟唱的曲调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