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H3C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2018年12月新华三集团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1、项目背景1.1传统架构面临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大型机、小型机、大型数据库、集中式存储与业务高可用软件组成的IT架构适应了当时的数据大集中趋势,传统IT设备制造商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集中式的部署模式带来了对硬件性能、高可靠性及扩展性的需求增加。2003年左右,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开始普及,以VMware为代表的虚拟化软件厂商引领数据中心由物理硬件数据中心向虚拟化数据中心转变。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有效控制了数据中心内服务器数量规模的膨胀,提高了服务器的利用效率,并且,利用虚拟机迁移等技术大大降低了数据中心对服务器RAS特征的依赖。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得业务系统的部署呈现由Unix小型机平台迁移到x86+虚拟化+集中存储架构的趋势,x86刀片服务器+虚拟化+集中式存储阵列成为这一时期数据中心的主宰。主流传统IT架构如下图:其要特点是:(1)X86服务器虚拟化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和认可。小机用户集中在部分金融、医疗、和制造业等客户,而且因为成本高昂、架构封闭、不易运维等痛点,也正在逐步切换至X86服务器平台。同时客户普遍使用虚拟化技术来提高可靠性和可用性,提升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2)使用集中式外部存储。服务器本地没有存储能力,通过FC交换机连接至集中式存储,集中式存储的特点是通过双控机头或者多控机头连接磁盘柜,所有IO路径通过机头来控制。(3)以方案集成的形式交付。IT架构通常涉及众多厂商和品牌,设备种类多。通常由集成商做系统集成来交付完整解决方案,后续运维无法实现一个管理软件实现全部配置、管理、监控功能。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尤其是云计算大潮来临,IT平台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出现大幅度的提升,业务对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快速上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IT数据中心架构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1)架构复杂,管理困难,策略分散存储、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三层堆栈部署存在明显的复杂性,需要对多层软硬件结构进行组装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和调试,才能使其正常工作。首先,需要从网络设备厂商采购ToR(TopofRack,架顶式)交换机,然后从服务器硬件厂商采购服务器,再从存储厂商采购昂贵的存储设备,如果是FC存储,还需要在服务器上部署专门的HBA(HostBusAdapter,主机总线适配器)卡来提升访问性能,最后,使用Hypervisor软件管理平台实现虚拟机与业务系统的部署。上述IT建设模式导致设备供应商和设备种类繁多,用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大量复杂的基础设施,各种设备的配置相互独立,管理割裂,缺少统一的集中化IT构建策略,无法对数据中心内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报告和远程访问,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2)集中式存储扩展性差,造成了存储割裂及竖井化传统存储根据机头控制器的能力分为高中低三档存储,低端存储通常支持200块硬盘左右的扩展能力,中端存储通常支持1000块硬盘左右扩展能力,高端存储通常支持5000块硬盘左右扩展能力。集中式存储扩展性受限,低端存储无法升级为中高端存储,不能实现随着计算资源扩展而自由地横向扩展。当客户业务量较小时,初期购买中低端存储,后续遇到业务量增加或者新上业务,存储性能和容量则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通常选择是再增加一台新的中低端存储,这样就造成了多存储平台之间的割裂,资源利用率底,管理复杂,无法满足上层业务对易用性和敏捷性的需求。如果客户初次购买高端存储,则又会遇到初次投入成本过高,设备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随着数据集中化及云计算成为主流建设模式,存储资源集中化,业务大规模部署及运维逐步成为刚需,传统存储在扩展性上受限,无法适应虚拟化数据中心弹性可扩展的未来要求,这是目前客户遇到的主要痛点之一。(3)高昂的成本支出投资成本高:传统的存储与计算分离架构,需要配置独立的网络、存储和计算节点。为了提高系统整体高可用性,需要通过资源冗余的方式达到设计目标,包括存储网络设备的冗余、存储控制器的冗余、存储链路的冗余等,增加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成本。运维成本高:随着IT规模的不断膨胀,数据中心内的服务器数量、网络复杂程度以及存储容量急剧增长,随之带来的是高昂的硬件成本支出以及运营成本支出(电力、制冷、占地空间、管理人员等),同时,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严重依赖于硬件提供的RAS(ReliabilityAvailabilityandServiceability,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服务性)特性,导致硬件产品规格不断提高,硬件采购成本极为高昂。(4)业务部署速度缓慢新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部署周期较长,整个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硬件选型、多厂商采购、分批到货、上架安装、系统集成、网络配置、综合调试、业务部署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需要的工作量约20~40小时,交付周期约2~5个月,IT系统从提交业务变更请求到进行运营变更之间存在较长的延迟,初期部署效率低。1.2超融合产生背景融合在近年来已经成为IT基础架构领域最具颠覆性的架构之一,它不仅深刻改变着用户IT基础设施的采购和使用模式,更影响着整个IT基础架构市场的格局。而任何一项变革性的架构无不来自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于两个方面的驱动力:(1)用户强烈的痛点和需求。(2)相关核心技术的演进和成熟。从需求的角度,随着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越来越重视,以及IT业务系统持续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企业对IT基础架构投入也越来越大,如何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稳定、高性能、易于维护、易于扩展的IT基础架构成为企业的持续需求。与此同时,IT基础架构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也在快速的演进,对超融合架构产生影响的技术包含了CPU、分布式存储、SSD、服务器虚拟化和万兆网络在内几乎所有核心元素:(1)虽然x86虚拟化技术早在1998年就已出现,但在2005年CPU支持虚拟化技术之前,并不算十分流行;CPU虚拟化技术大力推动服务器虚拟化软件的发展;2007年VMware发布ESX3.5真正开始步向成熟。市场也看到服务器虚拟化具有颠覆性的优势,逐渐开始普及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到今天服务器虚拟化可以说成为企业数据中心必选技术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解决了计算能力的密度提升与降低成本的问题。(2)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虚拟机、越来越多的数据,对集中式存储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由于传统集中式存储性能受限于存储控制器,而存储控制器难以线性扩展,虚拟化程度高导致IO压力剧增,集中式存储难以负荷;此外传统存储的专有硬件架构,导致其维护成本高昂、升级困难、管理复杂,与此对应的分布式存储则避免了这些缺点。但分布式存储真正具备长足发展的原因是硬件技术的成熟。从2012年左右开始,企业级SSD逐渐成熟,使得不再需要大量堆砌HDD磁盘来获得性能提升。(3)10Gb以太网普及成本下降,使分布式存储访问远程节点的性能与访问本地节点的性能差距大大缩小。(4)8核甚至10核以上的CPU也开始普及,让服务器除了运行服务器虚拟化计算外,还有能力同时运行分布式存储软件。在此背景下,超融合架构应运而生,并不断演进,逐渐成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主流基础架构建设方案。1.3客户现状分析XXXXXXX(客户名称)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业务系统的不断上线,一方面提供信息服务的IT软硬件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IT软硬件的运行情况和企业各部门业务的捆绑越来越紧密,IT软硬件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对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营和维护管理的要求也越高。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成为数据中心选择的解决方案。该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构成,其中,为虚拟化平台提供数据空间的存储大多采用传统的集中存储,包括SAN和NAS等。随着业务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运维人员逐渐感受到服务器虚拟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但僵化的传统外置磁盘阵列逐渐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瓶颈,数据中心的运维人员需要同时管理服务器、网络、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存储等硬件,还要管理业务软件、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甚至虚拟化和云管理平台。运维人员发现,每当新业务需要存储空间时,负责存储管理的人员必须向存储空间使用方详细了解所需逻辑卷的空间、性能、可用性(快照、容灾)等数据服务的需求。导致存储无法做到像虚拟服务器那样快速高效分配计算资源一样,去分配存储资源。整个数据中心运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都因此受限。而且,如果采用传统外置磁盘阵列,按照最高SLA(服务等级协议)进行配置,将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并造成严重浪费。同时单个存储的功能与性能绑定在某个具体存储硬件上,并不能满足所有的应用要求。如果为不同的应用配置不同的集中存储,将会造成大量的分散的集中存储,造成管理的困难。此外,集中存储存在扩展性问题,存储的容量无法随服务器计算能力的扩展实现存储容量的水平扩展。同时,集中存储在扩容的时候可能面临被存储硬件厂商绑架,丧失议价能力。总结一下,XXXXXX客户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存储资源利用率低 •运维管理压力大 •存储无法随应用SLA调整•存储无法水平或垂直扩展•总体拥有成本居高不下1.4项目需求XXXXXXXXXX建设超融合对系统要求如下:需求需求描述备注虚拟化要求虚拟机规格:vCPU=2U,Memory=8GB,系统盘=40GB,数据盘=500GB,规模100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虚拟机规格:vCPU=2U,Memory=16GB,系统盘=40GB,数据盘=1T,规模50X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分布式存储要求要求:3副本根据实际情况修改XXXXXXXXXXX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功能需求: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采用分布式架构,非集中式;具有存储精简配置能力(ThinProvisioning),减少存储容量的需求;提供虚拟机回收站功能,防止因虚拟机误删除导致数据丢失,支持设置回收站文件保存周期,超期的文件将被自动删除;提供虚拟机快照功能,支持设置手工和定时快照将虚拟机磁盘文件和内存状态信息保存到镜像文件中;数据副本支持部署在不同服务器、不同机柜,以提供当服务器、机柜故障时不中断存储服务;支持2.5热插拔SAS/SATA/SSD热插拔硬盘;;存储支持10GE网络互联;支持划分多资源池;支持底层存储虚拟化;XXXXXXXX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2、UIS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2.1方案建设思路IT基础设施是由上层应用的发展决定,现在云计算以及虚拟化技术已经深刻的改变了IT基础架构,企业必须能够优化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真正的灵活部署以及弹性扩展,才能支撑起IT瞬息变化的需求。从近些年IT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硬件平台单一化,越来越多的IT设备均由X86服务器承载;专用设备软件化,即通过软件定义技术实现灵活的业务部署。基于此发展趋势,超融合设备成为基础设施领域最热门的产品。HCI超融合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终极技术途径。HCI类似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基础架构模式,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最优的效率、灵活性、规模、成本和数据保护。使用计算存储超融合的一体化平台,替代了传统的服务器加集中存储的架构,使得整个架构更清晰简单。UIS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建议书相比分离式的计算存储虚拟化,超融合在提供存储的同时,也提供计算能力,这不但大量减少了硬件投入和电力成本,也将计算放在离存储更近的地方,达到最优的性能。超融合架构通常采用了全分布式的组件,横向可扩展,不存在单点失效,数据能够自动恢复和备份,性能优势非常明显,是目前国际上主流科技公司普遍采用的IT基础架构,也是未来IT基础架构的方向。下表列举了使用超融合架构(计算+存储)和传统数据中心三层架构(服务器+光纤交换机+存储)的对比:超融合架构传统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性能尽可能提供本地吞吐,并使用SSD保证应用IO需求。不存在性能瓶颈随着访问集中存储的服务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