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调研报告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九年十二月2调研组主要成员顾问:赵仁秀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徐飞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向远道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组长:胡祥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张跃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成员:胡令明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巡视员黄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唐启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处长曹承民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处长孔刚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处长余文生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副处长李明高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副处长吴继堂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建处副处长张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沈道权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陈祖海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导梁世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导柏振忠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成艾华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朱乾宇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陈全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乔维全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曹考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李先玲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统稿:张跃平柏振忠3目录一、前言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一)贫困面广(二)贫困程度深(三)脱贫能力弱三、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一)自然条件恶劣(二)人口素质低下(三)制度贫困突出四、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一)制定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支持政策(二)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现代化作为扶贫开发突破的重点(三)大力加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繁荣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五)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附1: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范围的界定附2:武陵山少数民族分布4一、前言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边境交汇之处,是我国土家族的最大聚居地,俗称“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1。该地区含盖50余县(市、区),土地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0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48.9%2,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山高谷深,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资源富集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励精图治、务实奋进,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逐年改善,区域影响日益扩大,正由过去的蛮夷之地、贫穷之乡成长为中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希望之地。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阶段,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正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当前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为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统一、稳定、和谐局面的形成,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要领导的指示,由湖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牵头,联合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重庆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五家单位,并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负责具体调研工作,专程赴湘、鄂、渝、黔三省一市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学习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一)贫困面广1.总体状况近年来,尤其是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党委、政府不懈努力,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仍然不容乐观。2008年,恩施州、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铜仁地区、黔江区人均GDP为802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22856元)的35.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11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2973元)的76.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8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4761元)的54.32%(详见表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界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7年,恩施州、湘西州、张家界市、铜仁地区、黔江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1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范围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详见附1。2武陵山少数民族分布具体状况详见附2。5为51.9、48.3、51.9、49.2、51.5,由此可见,整个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温饱的边缘。调研表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其中一少部分还处于赤贫状态,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2.分省来看湖北省恩施州绝对贫困人口居高不下,截至2008年底,该州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仍有136.76万人(其中应纳入低保人口3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5.2%,占全州乡村人口的39.9%。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全州纳入“整村推进”范围的重点贫困村1966个,占总数的67.8%;目前仅实施了826个,占总数的42%,还有1140个难度更大的贫困村尚待扶持,占总数的58%。根据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06年贫困监测,湖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其中17县市区3尚有贫困人口71.18万人、低收入人口79.39万人,分别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2.2%和13.6%。并且,近年来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湖南省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其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重庆市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较广。截止到2007年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贫困人口14.78万人、低收入人口28.22万人,分别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7%和8.9%。并且,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0:38.7:36.3,而重庆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1.7:45.9:42.4,说明渝东南地区中农业还是占了较大比重,工业化程度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07年,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为2665元,仅相当于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的76%。贵州省铜仁地区有国家级贫困县1个,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省级贫困县6个,即松桃、印江、思南、江口、石阡、德江。2008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3.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7元。其中,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72.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1%。(二)贫困程度深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定义贫困。本文对贫困的研究主要是收入研究。从2004年中国政府政策声明中我们发现,中国政府正在改变紧盯经济增长率的做法,倾向于维持一个温和的GDP增速,而把更多的关注投向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1.用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三个指标定义贫困本文使用三个不同的贫困线和三个国际流行的贫困指标: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贫困强度指数,以湖南省桑植县为例,利用桑植县2006~2008年3年10村的农户贫困监测数据,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4。3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泸溪县和吉首市,张家界市的永定区、桑植县,怀化市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及城步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4湖南省桑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北麓,是贺龙元帅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6分析结果显示(具体数据详见表2),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5以来,桑植县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如果贫困线按年人均958元计,贫困发生率从2006年的23.93%下降到2007年的5.78%,进一步下降到2008年的2.53%,三年时间下降了89.43%;同样,贫困线按年人均1067元或1196元计,贫困发生率下降也是十分明显的。然而,总体上看,贫困深度指数、贫困强度指数三年间的下降比例并没有贫困发生率下降那么明显,甚至在一些年份还出现了反弹。贫困线按年人均958元计,贫困深度指数、贫困强度指数2006~2008年三年间分别下降47.13%、63.89%,分别低于贫困发生率下降的42.30个百分点、25.54个百分点;并且,贫困深度指数、贫困强度指数在2006~2007年间出现反弹,其中,贫困深度指数由2006年的0.0314提高到2007年的0.0531,提高了69.11%,贫困强度指数由2006年的0.0072提高到2007年的0.0137,提高了90.28%。这就说明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桑植县贫困人口虽然下降了,但贫困人口的内部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一些年份加剧了,说明以桑植县为代表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仍然较深。2.按农户人均纯收入将农户分组来定义贫困按农户人均纯收入将农户划分为4个层次: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贫困线0~500元,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贫困线500~1000元,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贫困线1000元以上。同样以桑植县为例来考查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具体数据详见表3、图1)。从选取的湖南省桑植县10村100户农村居民来看,贫困线以下的农户由2006年的21户下降到2008年的4户,下降了80.95%;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95人下降到2008年的22人,下降了76.84%。不管是从贫困户的下降还是从贫困人口的下降看,桑植县的总体贫困率下降十分明显。但是,从不同收入分组来看,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贫困线0~500元,高于当年贫困线500~1000元,高于当年贫困线1000元以上三组的变化却并不一致,其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贫困线0~500元、1000元以上两组人数略有上升,分别由2006年的38人、131人增加到2008年的68人、188人,增加了78.94%、43.51%,而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年贫困线500~1000元的人数出现了先明显减少后略有增加的波浪型变化,由2006年的133人减少到2007年的105人,再略增加到2008年的117人,而总体上减少了16人,减少了12.03%。这就说明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桑植县农户内部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所加剧,贫困农户的贫困程度仍然较深。(三)脱贫能力弱1.经济发展水平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已经持续了近30年,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状况,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值与全国比,差距都很大。2008年,恩施州、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铜仁地区、黔江区共实现经济总值1438亿元,人均GDP比全在被调查的100户农村居民中,总人口为395人(2008年),其中,男性人口占51.39%,女性人口占48.61%。52001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7国平均水平低14836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5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84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23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9亿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401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113元;三次产业结构比恩施州为36:25:29,湘西州为19:42:41,张家界市为17:25:58,怀化市为22:37:41,铜仁地区为37:28:35,黔江区为15:48:37,而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49:40,与全国相比,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2.基础设施条件差国家和各省市加大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使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过多,公共投入供给与投入需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加之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制约社会资本投入的增长,使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