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三、辛亥革命的失败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一)根本原因(二)客观条件(三)群众基础(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五)组织基础(六)思想基础(七)武装起义的推动(八)辛亥革命的导火线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国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或政治基础。从1894年到1905年短短的10余年间,帝国主义先后发动了4次大的侵华高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同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已充分暴露了其卖国、反动的本质。(一)根本原因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日俄战争(1904-1905)八国联军侵华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客观条件。(二)客观条件清末“新政”是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没有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改革军制——培养了一批效忠国家而非效忠朝廷的新军改革政治体制,筹备立宪——建立了有别于封建政体的资政院等机构奖励实业,设商部,制定商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教育,废科举——造就了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或群众基础。(三)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前,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图为上海出版的《民呼日报》刊登的一幅漫画。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抗捐抗税抢米风潮反对盐政会党、农民起义罢工斗争兵变学潮反对教会反对新政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是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1901年-1911年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地办水、电厂31家,资本额1500万元;开办矿冶企业26家,资本额700万元;纺织厂85家,资本额400万元;食品厂95家,资本额1300万元;此外,卷烟、造纸、火柴、玻璃等轻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有:1903年的拒俄运动,各地的抵制外货运动,1905年上海的抵制美货运动,1907年江浙两省抵制英货运动、山东抵制德货运动、广东、广西抵制日货运动等。这些爱国运动,显示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爱国积极性。在此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政治舞台。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五)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群体的形成,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是辛亥革命的组织基础。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改号逸仙,后化名为中山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建国元勋、国父。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同盟会成立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孙中山手书中国同盟会纲领中国同盟会(1905年)兴中会(1894年)华兴会、光复会(1904年)其他革命团体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六)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宣传,是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20世纪初,随着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在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邹容(1885—1905),重庆巴县(今渝中区)人。1902年自费东渡日本。1903年完成《革命军》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该书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6月,因《苏报》宣传《革命军》,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监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在狱中,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陈天华(1875-1905),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湖南新化人。1903年以官费生赴日本留学。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他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部浅近通俗的宣传作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1905年12月,为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法令,投海自杀。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在湖北军、学界中秘密传阅的革命报刊湖北留学生于1903年在日本创办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它是留学生中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报刊之一。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同盟会的16字政纲最早出现在1903年孙中山的《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中。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将16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局限性: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局限性: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局限性: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着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他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革命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列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民报》第3号刊发号外,提出与《新民丛报》论战的12条纲领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革命派:满族非中国臣民,满族入主中原,中国早已亡国,满族入关后对汉民族实行血腥统治,故“反满”和暴力革命十分必要。反满是要“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不会引发内乱、招致外国干涉和瓜分。改良派: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已和汉民族同化,故“反满”和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改良派的主张掩盖了清朝政府的种种罪恶。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革命派: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通过革命实践,人民的政治程度可迅速提高,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一定能够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改良派:中国国民没有自治能力,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君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不能“躐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要不要社会革命革命派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在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改良派宣称革命派的主张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七)武装起义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前赴后继的武装起义,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鉴湖女侠秋瑾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还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前赴后继的武装起义,主要有: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潮、惠、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1907年皖浙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八)辛亥革命导火线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封建帝制的覆灭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占领武昌,光复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熊秉坤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幼年溥仪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山装的含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政制,不设总理,分作九部,由总统提出各部总长、次长名单如下:陆军部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部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司法部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部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外交部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部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部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临时政府:1.革除社会陋习,如禁止续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2.树立民主新风,如官员、官民之间均为平等关系,废除清朝官场称呼“大人”、“老爷”的恶习,废除跪拜之礼,改行鞠躬礼。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保障人权平等,允许女子参政权,禁止买卖奴婢,禁绝贩卖华工,禁止刑讯、体罚等。4.鼓励实业发展,保护私人财产和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颁布一系列保护工商业发展的章程、则例,提倡垦殖事业。5.实行教育改革,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女学,将各种旧式学堂改为学校,禁止使用清廷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增设自然科学、工商业和工艺方面的课程。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56条。其主要特点是:1.它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2.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3.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4.规定了对约法的严格修订程序,保障约法的稳定性。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毛泽东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