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师与哲人王UrbanDesignerandPhilosopherKing【摘要】哲人王是柏拉图所著《理想国》中的统治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研究者,但同时也有学者对理想国、乌托邦和哲人王等著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理想的幸福生活的本院来自多元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任何设计详细的社会制度。反映到与之相关的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可将城市设计师比喻为创造理想国的哲人王,但城市设计师并没有作为统治者的权力,同时也不应当凭借个人的价值观、专业经验设计城市,限定人群的活动和城市生活。在“二次订单”、“城市触媒”和公众参与机制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指导下,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团队应当为城市建设设计出“决策环境”、“关键要素控制”、“公众参与平台”,并借鉴“循证”的理论与方法,认为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必须将设计对象的意愿和自身情况、科学的研究证据与城市设计师的专业经验相结合从而做出关键的设计决策。由产品要求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保证城市设计师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充当哲人王为公众提供“理想国”式的城市设计产品,同时又保证城市以多元不同形态的进行开发建设。1引言——城市设计师与哲人王的共性作家王小波在《理想国与哲人王》艺术中写到:“自柏拉图以降,即便不是哲人王,起码要有不少西方知识分子想当莱库格斯。这就是说想要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其中最有名的设计,大概要算是摩尔爵士的《乌托邦》。罗素先生对《乌托邦》的评价也很低,主要是讨厌那些繁琐的规定。罗素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把什么都规定了就无幸福可言…很可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一位我全然不认识的先生在努力地格、致,只要他功夫到家,不管我乐意不乐意,也不管他打算怎样下手,我都要被治和平,而且根本不知自己会被修理成什么模样。”作家的言论固然不是严谨的学术探讨,但可以总结出几条值得思考的观点:(1)严谨细致的制度并不能带给公众以幸福的生活,相反,多元的空间和社会形态才是幸福的本源。(2)哲人王考虑的是人类的未来,而每个人作为个体只是人类的几十亿分之一,几乎可以说是不存在,因此也不再考虑的范围内。(3)哲人王的学问大、权力大,因此所说话、所作为均影响力重大。反思城市设计师与城市设计产品,不难发现哲人王与理想国的影子,设计城市的形态、设计作为群体的人的生活与活动、影响力巨大等等。但与小说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城市设计师所作的城市设计产品更具有时效和实施的要求与特征,王小波在《理想国与哲人王》一文中的观点在公众对于城市设计产品中的反馈中同样不难找到相似的问题,因此,值得从事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进行思考与改进。2思考——城市设计师与哲人王的区别哲人王在理想国中是一个统治者,而城市设计师的作用仅仅是在城市建设中专业设计服务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注定,在本质上城市设计师还是与哲人王有许多的不同。(1)城市设计师的服务职能城市设计师为政府、开发商或公众服务,而服务于三者的方式和内容均由所区别。正如著名学者金广君的观点:设计师采取怎样的设计理念和动机将影响整个创作过程,而这一点主要取决于他的服务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设计师既要为开发商从事项目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和具体设计,又要为政府部门控制与应到城市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还要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公众塑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2)城市设计团队的组成哲人王设计社会制度规定人们的活动,而城市设计师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的空间形态,而由此渗透到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城市设计产品包含的内容范围越来越广泛,单纯的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思考城市设计城市的城市设计已不足够,由此城市设计的任务已经不是任何一个个人所能够胜任的,这就需要城市红色及的参与者实际上是一个“专家组”,即“城市设计团队”,其中出建筑师、规划师以外,还应当包括了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生态保护、地理环境、市场分析、旅游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为实现共同的设计目标而努力。在这个专家团队中,城市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画图人员,而更多地应当担当组织与主导工作,而最终将各专业人员的专业意见落实到城市空间上加以融合与实现。另外,在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中,还鼓励吸纳开发商、政府官员及公众代表等共同参与,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争取更大范围的认同。3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城市设计产品与理想国城市设计产品虽然有着理想国的影子,但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过往的实践经验积累下,学者和专业人员也不断地对城市设计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和进行修正,更注重与城市设计成果的可实施与其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贡献。(1)设计决策平台——二次订单理论“二次订单设计(Second-orderDesign)”的城市设计概念由美国伊利诺大学VakkiGeorge教授提出(1997年),他认为由于城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要求城市设计应脱离一次订单设计范畴,更多地转向设计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导则与实施计划。因此当代城市设计的方法应该是二次订单设计方法,即城市设计师并非像建筑师或景观建筑师那样直接设计出具体对象,他们设计的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决策环境”,使得下一层次的设计者们在这一决策环境规则的指导下做专业化的具体设计。(2)引导城市发展时序——城市触媒理论“触媒”(catalysts)理论,是针对城市设计过程“动态特征”提出来的。触媒理论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视觉形态方面,也存在于内在的经济联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它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或带动其它元素发生改变。把这一原理加以引伸,不难得出:一项政策、一个建设项目、一个环境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城市建设活动产生影响,激发或限制城市某一特定片区内建设活动的发生或建设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因此,城市的发展是“可设计”的,城市设计目标不只是塑造良好的空间形态,城市设计可以设计科学的城市发展计划,运用市场经济合理调配资源,调动城市开发的能动性,为城市带来更大的收益。(3)重点控制城市风貌——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设计中,认为主要对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进行重点的设计控制,就能有效地控制城市的整体风貌。凯文.林奇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4)设计公众参与的平台——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方面上,许多西方国家已在体制、政策和具体操作、归纳分析的技术等层面均有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应用,具备一定的实践与研究基础。外的公众参与经历了物质形态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几个阶段。规划工作的视点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由鸟瞰的专家角度转向市民的角度,由理论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向自然、具体、由下至上的探索。在形态建设规划阶段,公众参与仅仅是限于了解和聆听,规划部门根据公众提出的意见对规划加以修改,经采纳后付诸实施。4总结——不同于哲人王的城市设计师同样是设计人类群体的行为,规范社会的制度,城市设计师较之哲人王,注重于空间理想的塑造,并且力求在专业的领域,通过产品的控制内容、设计过程的科学性提升两个方面,力求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到跟科学实用的价值。《理想国与哲人王》是一部文学作品,而它为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从普通公众的视角来看待城市设计产品与城市设计师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提醒城市设计师在开展城市设计师应当跳出鸟瞰的视角,更多地落到地面,关注城市真正使用者公众的需求,从而更为科学地进行城市设计实践与研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