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朱日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第41卷第5期:583~592英文引用格式:ZhuRX,ChenL,WuFY,etal.Timing,scaleandmechanismofthedestructionoftheNorthChinaCraton.SciChinaEarthSci,2011,54:789–797,doi:10.1007/s11430-011-4203-4SCIENCECHINAPRESS进展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朱日祥①*,陈凌①,吴福元①,刘俊来②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②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E-mail:rxzhu@mail.iggcas.ac.cn收稿日期:2011-03-09;接受日期:2011-0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90814000,90814002)资助摘要华北是全球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地区.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计划以来,通过不同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围绕该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和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新认识.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壳与岩石圈厚度空间变化以及地球化学属性的异同显示,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集中在东部,而西部主要表现为克拉通的改造.克拉通化之后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等特征表明,克拉通破坏发生在中生代,其峰期为125Ma左右.通过对比发现,岩石圈减薄在全球其他克拉通中也多有发生,但大多并不伴随克拉通的破坏;只有当受到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强烈影响时,克拉通破坏才有可能发生.具体到华北地区,在早白垩世全球地幔整体升温背景下,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幔对流系统失稳,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岩石圈拆沉或热-化学/机械侵蚀是地幔对流失稳所产生的不同表现形式.关键词时间、范围和机制克拉通破坏华北克拉通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0%左右[1].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5.4亿年),特别是早前寒武纪(18亿年).典型的克拉通具有厚度约为200km的岩石圈,而且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高,所以克拉通具有免遭后期地质作用改造的能力[2],表现在其形成后,无明显的壳内韧性变形和岩浆活动,其上覆沉积盖层呈近水平状产出;现今也无明显地震活动,从而成为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克拉通保留了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44亿年)和最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3],成为有地质学以来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最重要的地区.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克拉通化之后至早中生代,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保存有巨厚的太古宙岩石圈根[4~6].但自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特别是其东部,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盆地,伴随产生了大量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7].20世纪初,翁文灏先生[8]根据我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提出了“燕山运动”的概念;随后,陈国达先生[9]提出了“地台活化”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中外科学家根据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提出了“岩石圈减薄”[10,11]或“去根”的概念[12].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东部不仅发生了100多公里岩石圈地幔的丢失[11,13],而且岩朱日祥等: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584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4~18].更为重要的是,华北克拉通应该具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如原本稳定的地壳发生了大规模韧性变形和岩浆-成矿活动.我们将这种克拉通稳定性整体丧失的地质现象称之为克拉通破坏[19]或去克拉通化[20].很显然,“岩石圈减薄”只是华北克拉通演化的表象之一,而“克拉通破坏”才是其演化的本质所在.稳定的大陆克拉通遭到破坏或改造还是人类认知中认识相当有限的一种地质现象,对该现象的探索可望成为打开大陆地质之门的钥匙,为认识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效应、构筑更完善的地球形成与演化理论体系提供新的突破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署实施了“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突破传统学科界线的束缚,进行了不同学科间的有效交叉融合,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在大陆形成演化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国的地球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1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代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晚期形成后,直到早中生代保持其基本稳定的特征,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碎屑岩与碳酸岩.尽管在此之前曾遭受了多期程度不同的改造作用,但这些并没有彻底改变其克拉通整体稳定性的基本属性[21].比如,在中元古代时期,华北陆块内部和边缘发育大量狭长的裂陷槽,形成巨厚的海相沉积组合,其中尤以燕辽、白云鄂博-狼山、熊耳-吕梁裂陷槽最为典型.这一时期,华北还发育典型的非造山型岩浆活动,如大洪峪组富钾火山岩、密云环斑花岗岩、大庙斜长岩和下马岭期基性岩墙群等[22,23].早古生代(~4.8亿年),华北克拉通东部含金刚石金伯利岩(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的喷发及其捕获的地幔包体说明当时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厚度约为200km[4,5].几乎与金伯利岩岩浆喷发同时,华北克拉通结束了早寒武世以来大面积发育的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开始了长达1.5亿年的剥露历史,并进而在早-中石炭世开始接受新的海陆交互相沉积,至早三叠世结束.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亚洲洋的俯冲以及早中生代华南大陆与华北克拉通的碰撞拼合,都对华北克拉通北南边缘甚至内部的演化产生了影响,但这些事件对华北克拉通的改造只是局部的,并不代表华北克拉通整体破坏的开始.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以及蒙古-鄂霍次海的闭合导致华北克拉通动力学体制发生重大转折,即由早中生代的南北向收缩或挤压转变为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近东西向(NWW-SEE向)的板内变形与伸展[21];正是这次重大动力学体制转折导致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并在早白垩世(~125Ma)达到峰期[24].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是岩石圈减薄、地幔性质转变以及壳内大规模韧性变形与岩浆活动,特别是在早白垩世出现大量伸展构造(包括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和断陷盆地)以及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和岩石圈地幔物性的改变.变质核杂岩构造是地壳强烈伸展并使中下地壳物质直接剥露至地表的典型构造样式,它在华北克拉通内多处存在,从西北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到中部的京北云蒙山变质核杂岩、再到东部医巫闾山(瓦子峪)和辽南变质核杂岩以及南缘发育的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等.这些伸展构造的最大特点是其发育的近乎等时性(135~115Ma)和运动方向的一致性(NWW-SEE向)[25~27].与之相伴,华北克拉通还发育了一系列规模和尺度各异的断陷盆地(如承德盆地、阜新盆地、胶莱盆地、合肥盆地等)或盆地群(如辽西盆地群、辽东半岛盆地群等);这些盆地或盆地群的共性在于普遍受伸展正断层控制,尽管控盆断裂延伸方向不同,但其下盘或上盘的运动方向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早白垩世的伸展构造不仅仅局限于华北克拉通,在我国东北和华南,甚至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均发育具有相同特点的伸展构造.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之后,华北陆块东部已不再具有典型克拉通的属性,表现形式之一是板内区域性旋转运动[28~30];变质核杂岩构造分析也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区域性旋转运动与伸展构造存在时空耦合关系[25].2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分布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分布,是深入研究该破坏作用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的重要依据,而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性质是理解上述克拉通破坏空间分布的有效途径.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早期认识主要来自对古生代金伯利岩和中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地幔包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第41卷第5期585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由于地幔包体和岩浆岩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对于缺乏岩石出露的沉积盆地和植被等覆盖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在判断克拉通属性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开展的大规模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图1)为从大区域获得华北克拉通破坏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密集台阵资料获得的最新地震学成像结果显示[31~40],华北克拉通现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2).克拉通东部普遍分布着薄的地壳(35km)和岩石圈(60~100km),其中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明显,而岩石圈厚度则从东南边缘郯庐断裂带的60~70km向西北内部逐渐增加至90~100km.与东部相比,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壳明显较厚,一般在40~60km范围变化,且大多与地形起伏成镜像关系;中-西部岩石圈厚度显示出强烈的横向非均匀性,即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约200km的“厚岩石圈”,而在环鄂尔多斯的新生代银川-河套和汾渭裂陷区则为约80km厚的“薄岩石圈”,且横向变化大(图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壳和岩石圈厚度在克拉通东部与中部边界附近的显著变化,与南北重力梯度带和地形的突然改变密切相关(图2).这些观测结果,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相对饱满的岩石圈地幔特征和壳源岩浆岩的广泛分布[5,13,14,24,41],清楚地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曾经历了岩石圈地幔的整体性破坏以及地壳的强烈改造和减薄作用(主要是下地壳).因此,现今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具有新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地壳则是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地壳的“混合型”(或称其为古老克拉通地壳的改造型).华北克拉通中-西部主体为“厚岩石圈”与局部“薄岩石圈”的观测结果说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并没有被破坏,即还保留着克拉通整体稳定的属性,仅发生了局部岩石圈改造或减薄.这一深部特征的浅表响应是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地表热流和构造稳定性,以及局部的中生代-新生代岩浆活动.综上所述,我们将克拉通整体稳定属性未变、而其地壳或岩石圈地幔结构和/或性质只发生局部变化的现象定义为克拉通改造.3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动力学深部地幔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动力来源,问题图1华北克拉通流动地震台阵分布NCISP,华北内部结构计划;DNCC,华北克拉通破坏计划.紫色三角表示观测尚未结束的流动地震台站朱日祥等: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586图2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等值线图据文献[37~40]改编.等值线上的数字表示岩石圈厚度值,鄂尔多斯北部的虚线为根据文献[40]推测的结果是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一过程.我们知道,地球内部间断面的结构与性质是制约地球动力学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华北克拉通破坏深部过程的研究需要从认识深部间断面的结构与性质入手.通过分析研究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资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地幔过渡带结构图像[42~45],揭示了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和中部边界附近发生显著变化,与此相伴随的是地幔过渡带底部(~660km间断面)结构与物性的明显横向变化(图3(a)).结合矿物物理实验研究[47~49],华北克拉通东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250km)和中-西部偏薄的地幔过渡带(≤250km)与区域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的高速(低温)太平洋俯冲板块滞留在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其前缘未超过太行山一线的图像[46](图3(b))相吻合,并分别对应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整体破坏和中-西部局部岩石圈改造或减薄(图2,3(c)).华北克拉通东部和中-西部地幔过渡带厚度还有两方面的特征值得注意:其一,在岩石圈被整体破坏的东部和局部被改造或减薄的西部地区,地幔过渡带厚度变化是不同的(图3(a),(c));比如,在中-西部岩石圈被减薄到约80km的汾渭裂陷和银川-河套裂陷区,地幔过渡带也比较薄,厚度大多在245km以下,尤其是岩石圈相对更薄的银川-河套裂陷之下,地幔过渡带甚至不足240km.因此,岩石圈被减薄的环鄂尔多斯裂陷区对应的是相对“薄的地幔过渡带”,而岩石圈被整体破坏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对应的是相对“厚的地幔过渡带”.其二,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和地幔过渡带厚度的横向变化幅度大致相当(都为30~40km),而中-西部岩石圈厚薄差异非常显著(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