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轮复习—1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距今170万年前---BC221年)(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是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中华文明奠基时期。(一)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二)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封建制)西周主要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公田、王田)——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人口、土地分封制——奴隶社会的政治基础↓标准宗法制(嫡庶长幼→大小宗)——奴隶社会的血缘纽带礼乐制(维护分封宗法)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济耜耕、集体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青铜铸造繁荣时期;商朝原始瓷器;商朝织机;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工商食官文化教育:学在民间;甲骨文和金文;《诗经》↑封邦建国发展历程:夏朝——形成;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落发展历程: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奴隶社会:夏、商、西周;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1)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2)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3)工具革新:距今7、8千年,耒耜的出现(4)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经济: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政治:禅让制概念: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特点: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选不得世袭,反映了“天下为公”的社会状况实质:原始部落的军事民主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文化:文字的源头: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绘画的起源:《鹳鱼石斧图》(彩陶画)戏曲的源头:原始的歌舞政治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统治机构高三第二轮复习—2二、春秋战国(大变革)阶段特征: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演变:1.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石器骨器、耜耕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公有)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3生产经营方式简单协作集体劳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大变革分期特点春秋:BC770—BC476年奴隶制的崩溃战国:BC475—BC221年封建制的开端东周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生产模式:个体劳动(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承认→法律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农业:垄作法,都江堰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出现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冶铁业发达商业: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政治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战国变法)贵族政治→政治分封制→中央集权()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礼乐制瓦解);中央集权制的雏形(萌芽)王室衰微,战争频繁(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文化教育私学创办(学在民间)诗经;楚辞(《离骚》);绘画走向成熟;优伶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5—BC221)①分裂割据——走向统一②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变法运动—封国—郡县)③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世禄世卿——选拔任命监察)①井田国有——土地私有;②集体耕作——个体生产;③粗放经营——精耕细作;④农商并重——重农抑商。①天命鬼神思想——百家争鸣;②学在官府——学在民间③诗歌源头楚辞——浪漫主义高三第二轮复习—3三、封建社会(BC475年—1840年)时代特征:战国秦汉分裂(战国)→大一统(秦汉)生产力:铁犁牛耕推广(战国);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汉以后)生产关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发展(战国法律确立)统治思想政治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选官用人制度政治: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察举制经济:重农抑商、盐铁官营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多民族国家:战国民族融合→秦建立→西汉扩展(西域、西南)战国:百家争鸣(思想基础)——法家思想备受统治阶级推崇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以法为教)西汉:汉初黄老“无为”(道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教育: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太学兴办和形成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科技文化的发展:造纸术;楚辞和汉赋经济分期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战国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封建社会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581年—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明清(1368年—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其特征,春秋战国时逐渐确立)——传统经济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强调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代田法)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战国商鞅首倡,西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实践、理论)→秦建立→西汉巩固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战国:军功爵制→西汉:察举制董仲舒改造汉武帝推崇实践: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理论: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高三第二轮复习—4【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政治: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经济:北方农业恢复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以士族田庄经济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空前发展,商业及商品经济一度萎缩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书画艺术成熟;北朝民歌带有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和的特点。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特点及作用)相权三分:中书省草拟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三省互相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阶段特征】经济魏晋南北朝政治耕作技术: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灌溉工具:曹魏翻车经济政策:均田制手工业:南北朝灌钢法;北朝白瓷思想:儒学受到挑战科技文化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钟繇、王羲之)、草书成熟(王羲之、王献之)(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真正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等。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魏晋形成,隋唐完善)科举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同点:古代中央基本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不同点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相对独立,权力较大;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的同时加强皇权。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钱穆《国史新论》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特点及作用高三第二轮复习—5【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评价科举制1、积极作用:破除结党营私及徇私舞弊;抑制门阀士族;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的统合功能: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整体: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消极影响:巩固儒学独尊,不得于思想解放;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重人文轻自然,阻碍科技进步;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不利于全面评价与选拔人才。隋唐农业:曲辕犁,筒车;均田制(北魏开始,隋唐延续发展;唐中叶后,均田制破坏)手工业:丝织业技术高,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唐三彩是陶器)商业:都市繁荣、坊市制度、柜坊、飞钱、农村集市、对外贸易;扬一益二等思想: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政治科技:火药及火药武器、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文学:唐诗、传奇书法:欧、颜、柳、张旭、怀素绘画: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阎立本、吴道子科技文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魏晋形成,隋唐完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扩大统治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魏晋民族融合→开放的民族政策(唐太宗)破坏中央集权:节度使(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经济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清)贵族子弟继承祖权官吏察访推举品评官评定授官考试选官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高三第二轮复习—6【阶段特征】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科技达到顶峰;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元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政治科技:三大发明的定性(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并影响世界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宋:二府三司;元:行省制)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大一统(元)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王安石变法农业: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了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水车手工业:制瓷业(五大官窑、瓷器外销);棉纺织业(棉布成为主要衣料、黄道婆)商业:(宋朝)商业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市的变迁(坊市界限、经营时间、间接管理)、市镇、草市的普遍。(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城市对外贸易发达:南宋、元文学艺术市民文学的发展(宋词、话本、元曲)书法、绘画艺术繁荣苏轼、赵孟頫宫廷画院最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文人画(写意画王冕《墨梅》)直接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政治中央集权加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国家的分裂和统一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印刷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