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文化分析课程模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文化分析模式劳顿的宏观文化分析课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微观文化分析课程模式文化分析课程模式的综合分析第一节劳顿的宏观文化分析模式一、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一)逻辑起点的转换儿童中心论知识中心论社会中心论(二)理论基础课程要致力于最普遍意义上知识的传播课程编制应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利用哲学确立课程永恒的价值标准;利用社会学规范课程的事实判断标准;利用心理学为课程编制提供方法论基础。儿童是课程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教师如果不能传授儿童某方面的东西,不能关注儿童,教师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但是如果课程编制完全以儿童需要和兴趣为依据,并将此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理论基础使不足取的。知识中心论可以被课程编制所借鉴,因为无论教育是什么,课程都必须重视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确保所有重要的知识不被忽略。但仅仅以知识中心论作为课程编制的基础又失之偏颇,应该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社会现实适应论的课程观是表面化的,肤浅的,以此作为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础容易导致课程方案在知识的价值判断、个人需要,以及外部世界动荡多变的客观现实方面缺乏充分的考虑。二、基本原则(一)关注公共基础文化教育通过课程所进行的文化传递应主要指向于公共基础文化,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传统中所共同包含的文化形式及其特征。(二)达成学科间的平衡1、学科范畴的全面性学校课程必须包括所有重要的知识领域,课程编制者要详细审查关于知识的各种哲学观点,以求在学科分布上达到平衡;2、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学科之间在保证自成体系的基础上,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三、基本程序(一)哲学层面分析通过对人类文化共同特征的哲学分析,确定具有永久性的教育目的及知识的价值与结构。(二)社会学层面分析通过对特定社会文化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现实情景(包括社会性质、思想观念及技术的变化)的判断,确定教育现实的社会职责、目的及手段。(三)文化的选择在对教育目的、职责及知识价值、结构的哲学与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要素的选择,确定课程的文化选择背景。(四)心理学理论的运用运用发展、学习、教学、动机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对课程进行编排、组织。(五)完成课程编制工作按顺序和阶段具体组织课程材料,安排课程进度。第二节斯基尔贝克的微观文化分析模式一、基本思想(一)课程由经验构成,而经验又来源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所以课程编制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框架。(二)课程是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手段引导学生领悟文化价值,掌握用以揭示文化的各种结构和各种符号系统。(三)教育实践证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团体必然对文化传递施加不同性质的影响,因而课程编制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特征和时代色彩。(四)课程编制还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二、基本程序(一)文化分析文化分析主要是对制约学校课程的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内部因素: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价值取向、态度、技能、知识、经验;学校的风气、教学设备;当前课程面临的问题。外部因素:文化、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变迁;家长、社区及雇主的期望;教育政策、考试制度及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的要求;教材性质的变化。(二)确定目标依据对文化中各种制约课程因素的分析、诊断的结果,确定体现着意在改变某方面文化的各种决策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清楚、明确地阐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等指标规范。(三)方案设计依据已经确定的课程目标选择学习材料、设计教学活动、调配教职人员,挑选合适的补充材料和教学手段。(四)解释与实施对课程方案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予以解释,并在实施中设法解决。(五)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对课堂教学进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评定;对课程实施的结果(包括学生的态度和这种态度对学校组织的影响)进行评价;对所有参与课程实施的人员的表现作详细的纪录。第三节文化分析模式的综合分析一、文化分析模式的优点(一)在方法论基础上,劳顿的宏观模式既强调普遍的、一般的价值准则,又重视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目标,更注意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心理学原理及方法的运用,从而为课程编制确立了一个综合化的理论来源及方法论体系。(二)在具体的课程方案设计上,斯基尔贝克德为观摩是立足于学校内外具体文化状况的分析以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使课程编制表现出较强的现实适应性及动态发展性的特点。(三)在整体上赋予了课程编制文化选择的属性和文化传播的职能,反映了学校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贯的基本特征。(四)强调课程编制过程中课程内容上的严格选择性、组织性与结构性,揭示了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五)表现出极强的兼容性与囊括性。文化分析模式并不是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之外的第三种模式,而是一种极具兼容性与囊括性的课程编制模式。根据所要设计课程的不同方面,它既可能包含目标模式,也可能包含过程模式,并且随着学校文化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课程编制方式与策略。二、文化分析模式的不足(一)在课程编制的理论来源上,劳顿试图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综合来消解社会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知识中心论之间的纷争,并力图确立一个全面的课程指导思想层面的理论框架,但其最终目的却仅在与社会文化的选择与传播,未能最终体现教育的全部文化功能。教育不仅具有文化的选择与传播功能,还更多地承担了文化的改造、批判、创新与重塑等方面的功能。(二)文化分析模式仅把心理学理论运用停留在课程编制的方法、策略层面上,使其指导思想表现出虚幻的合理性及全面性(三)在具体课程编制方案及策略的选择上仅依不同学校具体的情境分析为依据,使课程蒙上了现实适应性的阴影。学校的具体文化氛围可以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之一,但不可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依据。思考题:试结合文化分析模式设计一项教育幼儿养成“守时”习惯的学习材料,可以分为哪几个基本步骤?各步骤要解决哪些问题?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