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团管理体制分析一、公司简介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4家跨国公司。在全国27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2万余名,总资产达178亿元。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娃哈哈坚持诚信经营,泽被社会。二十年来累计向国家上交税金近百亿元,资助教育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2亿多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国家“三农”问题分忧解难;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东北老工业区投资建厂40余家,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我们对娃哈哈集团的资料进行了解分析公司层战略又称总体战略,是企业最高管理层为整个企业确定的长期目标和发展的方向。集中战略——食品饮料业的集中化发展:娃哈哈从保健食品——儿童营养液起家,1991年,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后推出了果奶、八宝粥等食品饮料,自此在食品饮料业尤其在饮料业专注发展了10余年,从儿童饮料到成人饮料,从果奶、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功能饮料到复合饮料(营养快线/奶咖)等,正是10年如一日的专注,成就了娃哈哈在饮料业的辉煌。2001年,宗庆后提出实施“三全战略”,即“全面开发市场、全面开发品种、全面启动市场”,继续巩固并提升娃哈哈在饮料业的“霸主”地位,成为“全方位饮料公司”。饮料是娃哈哈的主业,但“全方位饮料公司”的地位远远没有稳固。与两乐,统一,康师傅四大巨头相比,除了企业家和成本领先优势外,娃哈哈几乎不拥有什么特别的比较优势。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数年,娃哈哈的产业经营只有专注于饮料业,集中发展食品饮料业,才有可能不落后于对手。1、市场开发战略过去几年,娃哈哈采取的联销体模式主攻的是二、三级市场,但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消费能力有限,在加之两乐,统一,康师傅等竞争对手也想进军农村市场,未来的局势将更加严峻。所以娃哈哈集团应该按照宗庆后提出的“三全战略”,全面开发市场,不仅要立足农村,更要有“攻打”城市的战略决心。2005年开始,“营养快线、爽歪歪、非常咖啡可乐”等城市型产品强势上市,娃哈哈集团吹响了“农村包围城市,攻占大城市,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角。未来数年,娃哈哈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抢占一级市场。10余年来,娃哈哈的联销体网络给企业带来了成本上的优势,但联销体系毕竟不是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与可口可乐直接指挥的“直营队伍”比,娃哈哈对终端的控制力弱。面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的直营,面对大卖场的迅速发展,便利连锁遍天下的现代物流,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不能在大中城市发挥作用。所以,未来娃哈哈应开发更多的销售渠道,采取两条路线:在二、三级市场,坚定不移的走联销体渠道,在大城市可以走普通的经销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立销售公司,开展终端直营。2、产品开发战略无论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品类,无论传统的还是时尚的,无论是解渴的还是保健的,只要是饮料品类,娃哈哈都应全面的开发,积累娃哈哈的产品线优势。充分利用娃哈哈商标的影响力,打响民族品牌,在功能、包装、口味等各方面开发新产品。多元化战略:2002年,被外界认为是娃哈哈多元化“元年”,也是公司正式实施多元化战略第一步的一年。这一年,娃哈哈在坚持以饮料业为主的同时,开始进军童装产业。起初,宗庆后雄心勃勃,预计年销售额很快能达10亿元,并希望借势进入休闲装、男装和女装领域。但他却低估了跨行业经营运作的艰难性。当年的娃哈哈童装目标销售额为10亿元,但至今却仅在1亿元上下徘徊,处于一种进退维谷,处境尴尬的状态。最近几年,媒体报道娃哈哈可能进军日化产业。日化是大众消费品领域毛利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产业规模巨大,宗庆后对它的关注已有好多年。但是日化产业的竞争对手宝洁、联合利华、强生都过于强大,而且其行业特性与饮料不同,如果娃哈哈和他们竞争,又有几分胜算呢?所以这几年来,娃哈哈并没有冒然进军日化产业,而是秉持着宗庆后“有机会就进,没有机会就不进”的原则。除了食品饮料业外,娃哈哈高层包括宗庆后本人并不具备运作日化、童装等其他高度竞争性产业的能力,因为行业特性和竞争环境变了,娃哈哈的劣势大于其优势。但娃哈哈可以发展与饮料相关的多元化业务,比如啤酒、冷饮之类的。对于童装项目,应该停止发展,最好与其他方合作,娃哈哈方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生产;如果没有人愿意合作,则变卖生产线,悬崖勒马,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后进入新的产业时,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听取专家顾问意见,不能光凭宗庆后本人的“直觉”决策。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或是进行横向扩展,实现规模的扩大;或是进行纵向的扩展,进入目前经营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在同一产品链上的延长。在实业经营方面,娃哈哈只需专注食品饮料业,继续做大做强,如果娃哈哈想要想国际巨头看齐,就必须扩展视野,进行资本运作。手握数十亿巨资,有数百亿元融资能力的娃哈哈,完全可以设立娃哈哈投资有限公司,针对食品饮料的上游和横向产业入股、并购。上游产业包括包装业、农业、果业,一来可以打通产业价值链,外部成本内部化,巩固食品饮料业的成本优势;二来可以摆脱对上游产业的依赖,取得主导权。横向产业包括各类食品饮料加工业,娃哈哈可以高举中国食品饮料产业整合的大旗,快速发展,增加主业营业额,打造持久的产业价值链竞争优势。娃哈哈甚至可以走出国门,整合世界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饮料业。就像来自台湾的顶新集团(康师傅),从面粉、纸箱到生产设备,打通了整个价值链,显示极强的竞争优势。娃哈哈的机构设置非常简单:管理层次不超过四层,整个公司不设副总经理,没有各种委员会,高层仅仅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中层管理者(包括全国100个生产基地的总经理)仅仅100余人,正式编制的销售人员仅300余人,而可口可乐等主要竞争对手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数量至少是娃哈哈的十倍、甚至是数十倍。人力成本占娃哈哈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而该项行业平均比例至少为3%,这意味着娃哈哈的人力成本控制的效率是同行的三倍以上!作为超过200亿元规模的横跨饮料、食品、保健食品等八大行业的大企业,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身兼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如此规模的集团竟然没有副总经理,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表现在对人、对财物、对事的集权管理。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如果企业家本人有足够的经营管理能力,能购确保企业决策正确,则企业的发展会更迅速;但是长期的高度集权会使控制可能会变为独裁式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随着总部职能部门的增多及各地分支机构的增加,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高度集权管理的企业,所有的权力都集公司老板于一身,所有的事都是企业老总说了算。各职能部门及各分支机构,由于受权力的制约,有些事情必须等老板拍板,才能成行,否则,只能干耗着。,而且缺乏灵活性,降低组织的造就能力;当员工们,特别是中层管理者无法自行斟酌决定而必须按照僵硬的规定办事时,可能导致挫折感;可能采用一些官僚性控制手段,从而导致表格和刻板程序的激增,降低组织的运行效率;忠诚管理者可能认为自己为接受命令的下级,从而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使组织的发展失去基础。其管理瓶颈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难题:(1)、低效率、高成本。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和分工细化,部门和分支机构也越来越多,办公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越发明显,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日常沟通无法顺畅,执行、响应、协调的难度变大,效率降低而且成本高昂;(2)、随着企业发展而带来的业务升级,业务流程变的越来越复杂,一个任务需要多人、多部门、多环节的协作,领导层需要及时有效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给予监督、指导、修正,才能调配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保证任务顺利完成,而传统的工作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等诸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很好的进行协调;(3)、缺乏有效监督手段,降低企业执行力。对于部门、分公司的监督考核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下属的分支机构,尤其是异地分公司,由于“山高皇帝远”,企业的领导常常无法及时了解到分公司的运作情况,这就给管理监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正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才使得分公司可以利用各种借口对上级指派的任务大打折扣,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分权制是指子企业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企业对子企业采取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系。(1)分权制的特点:①在财权上,子企业在资本融人即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与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资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②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做出重大的财务决策;③在财务利益上,母企业往往将利益倾向于子企业,以增强其实力。(2)分权制的优点:①子企业拥有充分财权,将极大地促进其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活动,决策迅速,易于抓住商机;②减轻母企业的决策压力,减少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3)分权制的缺陷:①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子企业因追求自身利益面忽视甚至是损害企业整体利益;②弱化母企业财务调控的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企业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使代理成本增加;作为出资人的母企业,其财务目标的实现也受到不利影响;③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容易使财务信息失真。所以娃哈哈要改革集权组织,至少要设立几个副总经理,在各个专业领域内分担宗庆后的职责和权利;要真正培养一批中高层专业出身的管理人才,尤其是一批有独立思想谋略的营销方面的人才,将个人的“基业常青”转化为组织的“基业常青”,将个人的谋略转化为组织的智慧,将个人的力量让位于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