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学习内容第一节欧美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第二节自由主义思潮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第四节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第一节欧美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一、英国1832、1867年改革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三、意大利统一四、俄国1861年改革五、美国内战学习目标1、了解各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2、明确德意俄各国资产阶级是如何迫使封建统治阶级作出让步,在双方利益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统一运动或改革参与政权,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3、把握50-60年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4、分析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各国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重点难点1、英国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统一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的历史背景。2、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历程及历史意义。3、对比分析各事件的异同。一、英国1832、1867年的改革(一)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概况1、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状况1815年后的一段时期经济突飞猛进,工业革命扩大到英国几乎一切生产部门。火车发明提高了运输速度和运输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圈地运动彻底完成,英国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19世纪初英国出现生产过剩危机,1825年爆发第一次全面的周期性危机,各生产部门受到很大打击。史蒂芬逊史蒂芬逊(1781—1848),英国发明家,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发明者。出生于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小时候经常去煤矿给父亲送饭,对机械产生兴趣。因生活所迫很小就当了矿工,通过刻苦自学,成长为技艺高超的专家。31岁被矿方任命为总工程师。1814年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最初用以牵引煤矿运煤车辆,以后用于国内交通。1825年英国筑成第一条使用蒸汽机车头的铁路。革新了交通运输业,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2、托利党专权,“彼得卢屠杀”19世纪初托利党独揽大权,土地贵族实行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广大人民,包括工业资产阶级在内,都处于无权地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卢得运动”复活,工人走上组织工会、进行罢工的斗争道路。托利党政府镇压群众运动。1817年下院通过暂停人身保护法。1819年8月16日制造“彼得卢屠杀”。彼得卢大屠杀(1819年8月16日)▶◀激进主义运动兴起英国政府屠杀工人和市民的事件。1819年8月16日,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约有8万名工人、手工业者等集会,要求取消谷物法,实行普选权,给人民以自由。结果遭到了警察和骠骑兵的野蛮屠杀。他们用马刀砍死砍伤600多人。因为屠杀群众的士兵是参加滑铁卢战役的团队,他们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就像在战场上对待敌人一样,故被称为“彼得卢屠杀”。事后,政府颁布《六项法令》,限制言论、集会和出版自由。彼得卢屠杀3、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1824年取消1800年的反结社法令,给人民以组织工会和社团的自由,新的工会纷纷成立。1825年起爆发生产过剩危机,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农村中不断发生农民骚动。(“斯温运动”)4、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城乡劳动群众运动日益走向政治斗争的道路,促使激进民主派更加急迫地要求议会改革。1830年1月,“保卫社会权利政治联盟”在各地相继。1830年3月成立“首都政治联盟”,与“保卫社会权利政治联盟”共同进行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二)1832年议会改革1830年11月,主张改革的格雷勋爵组阁后,向议会提出改革方案,遭否决。全国群情激愤。1832年6月,改革法案终于获得通过。议会改革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取消56个“衰败选区”以及这些选区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将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各减少1名。对143个代表名额重新作调整。增加新兴大城市代表名额。评价: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它带来了适应于工业革命以后所发生了的社会变动,刷新了政治制度。工人阶级被排除在选举权利外。学术界对英国1832年改革评价有关问题的研究1、1832年改革是英国议会舞台上的一个骗局。(洪永珊,“19世纪英国的阶级斗争和议会改革”,载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社,1982年,第171-183页。)2、1832年改革是一场对于统治权的角逐,是自由派掌权的政府形成的标志。([英]爱德华·汤普森著、沈汉译:《英国近代阶级关系和1832年改革》,《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5期。)3、1832年改革是英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程西筠,“评1832年议会改革”,《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钱乘旦,“试论英国各阶级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中的作用”,《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4、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张天,“论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三)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世界各地区都卷入资本主义商品关系中。英国的输出品多为工业制成品,许多国家在经济上都从属于它,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英国在19世纪中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随着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先后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以及数百种商品进口税。英国要求外国也实行这个政策,为此,英国不惜发动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等。(四)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与工人运动19世纪中叶,英国劳动群众生活更加贫困。工人运动以不同方式进行:“新模范”工会;合作运动;互助会。19世纪中叶,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权被工人阶级上层熟练工人所掌握。工人阶级另组织了一些工会,发动罢工,在木工、矿工、纺织工中先后成立职工联合会。1868年,全国职工联合会在曼彻斯特建立。60年代进行第二次选举改革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积极参加。(五)两党制和1867年的选举改革1、两党制的发展1832年改革后,托利党和辉格党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与殖民地的商业有关系的大船主和大商业资产阶级也和他们联系在一起。狄斯累利成为保守党的领袖。自由党在50—60年代,不仅代表大地主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也部分地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巴麦尊、格莱斯顿是自由党著名领袖。2、1867年的选举改革1832年改革后,选举权仍受到很大限制,19世纪60年代初展开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群众运动。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选民总数增加到225万人。影响:废除“衰败选区”的第二阶段,它完成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资产阶级在下院的地位得到加强。但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德国的统一基本内容:一、德意志统一前政治经济形势二、统一运动的兴起与统一道路之争三、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四、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进程五、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影响六、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普鲁士王朝统一道路的评价席勒(1759-1805)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歌德(1749-1832)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一、德意志统一前的政治经济形势1、1848年革命后的政治反动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各邦取消革命期间颁布的宪法,恢复专制统治。2、德国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19世纪30年代,德国踏上工业革命道路。1848年革命加速农奴制改革步伐,为工业提供自由劳动力;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解决市场问题。这样,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工厂纷纷建立。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二、统一运动的兴起与统一道路之争1、统一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愈发展,德意志资产阶级对于统一要求越强烈,广大人民盼望结束分裂局面。19世纪50年代末形成强大的统一运动。1850年9月,民族同盟成立(第一个全德性政治组织),联合德意志的自由派和激进派,宗旨是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同盟学者论证了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必要性。还有一个思想倾向:重视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不耽于幻想。2、统一道路之争学术界关于德国统一的道路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第二条道路是指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道路。(丁建弘:“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前提与后果”,《德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王荣堂:《世界近代史》(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郑宗育:“德意志的统一”,《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二分册,重庆出版社,1985年等。)(2)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就是通过消除一切独立各邦而达到真正统一的道路即实行公开革命的道路;第二条道路是在奥地利领导下的统一,称为大德意道路;第三条道路是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称为小德意志道路。(孔庆榛,“普鲁士统一德意志道路浅析”,《历史教学》,1989,(4)等。)(3)实际上只存在一条道路,即通过普鲁士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道路。(孙炳辉、赵星惕,“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世界历史》,1981,(2);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等。)通过什么道路实现统一?这取决于德意志的力量对比。德国当时存在着三种力量,国家统一存在三种前途: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奥地利领导实现统一,称为大德意志道路。普鲁士领导实现统一,称为小德意志道路但是由谁来领导实现统一,取决于力量的对比。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能够实现德国统一原因:第一,所依靠的是力量雄厚的容克阶级。第二,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第三,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第四,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培养出一批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第五,容克阶级素来好战,有领土野心。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迫切要求统一。德意志的统一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得利于俾斯麦。三、俾斯麦的“铁血政策”1、“宪法纠纷”1859年,威廉一世任命奥尔布莱特·翁·洛恩为陆军部长,并委任他草拟军事改革计划。第二年,洛恩提出军事改革方案,内容涉及纯技术性改革和兵制改革。该计划遭议会否决。政府在没有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着手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酿成一场军事改革是否合法化的争论,即“宪法纠纷”。威廉一世同意启用俾斯麦。2、俾斯麦与“铁血政策”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身于勃兰登堡省容克地主家庭。典型的资产阶级化容克。政治上是一个顽固的专制主义者、自由主义的敌人、权利欲极强。坚持应由普鲁士王朝通过战争手段完成德国统一。1862年出任普鲁士宰相,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铁血演说1862年9月29日:“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普鲁士必须保持它的威力,等待有利时机……当代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四、德意志的统一进程◀“铁血宰相”俾斯麦(1815-1898)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德意志的统一进程(1)普奥对丹麦战争1864年,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夺取丹麦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2)普奥战争1866年,萨多瓦战役,普鲁士军队击溃奥地利主力。奥地利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1867年,北德意志同盟成立,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北方诸邦。(3)普法战争1870年,色当战役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大量法军官兵。南方德意志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法军大败投降,普鲁士割取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得赔款50亿法郎1870年普法战争(7月19日-9月2日,导火线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左图),统一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