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课标要求】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域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伟大旗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因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既是旧思想的发展,又是新思想的开始。新文化运动又是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思想的彻底批判,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又为后面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因此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既是旧革命的总结,又是新革命的曙光。【学情分析】八年级年龄段学生个性普遍突出,许多学生知识面较广,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巧妙诱导,相机激励。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和《新青年》杂志的兴起。(2)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史料的好习惯。2.过程与方法(1)以讲解和讨论法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2)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培养阅读资料的习惯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会正确分析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通过对新文化主要代表人物的介绍,以及他们为打破封建传统的精神而展开斗争的史实,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心和学以致用的精神,学习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态度。【教材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和影响。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解法、课堂讨论法、资料研习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2)激励教学法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参与互动,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设疑提问法:通过设设疑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精彩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力图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2.学法:强调为学生创设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散漫无序,更不是教师袖手旁观,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方法,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师生合作探究发在本课中,教师设置了一些讨论性问题,供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讨论,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提问,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流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析、学会学习。(2)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将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理解、分析和感受,从中获取历史知识。此外,学生还可用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理解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课程类型】新课。【课时设计】1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袁世凯称帝没多久,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了。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中华民国!人们看了以后,都挺奇怪,问他:“上联的‘袁世凯’是三个字,怎么能对‘中华民国’四个字呐?上下联对不上啊!”写挽联的人笑了: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中华民国嘛!那么,袁世凯怎么对不起中华民国了呢?他的称帝一举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内容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课—第7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内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经济和阶级基础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根本原因)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师生探究)袁世凯篡权后,极力复辟帝制。想一想,他尊孔复古与复辟帝制有什么联系?(即)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锋芒指向孔孟之道?答案: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李大钊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3.直接原因: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的活动,和民主共和制度势不两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他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师生探究)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几个阶段?答案: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2.口号:民主与科学。民主指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科学指提倡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反对愚昧和迷信。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李大钊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李大钊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四个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安庆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毕业,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抛弃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倡导通俗易懂反映现实的新文学,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毕业。胡适(1891一1962),安徽绩溪人,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鲁迅(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东京弘文学院和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毕业,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发表《我之节烈观》一文,对贞节观念批判等。4.性质:激进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中国宣传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5.主要阵地:《新青年》。6.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展开学术争鸣,鼓励各观点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封建思想的阵地。他聘请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执教。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7.主要内容(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1)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旧道德: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新道德: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等资产阶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同封建伦理纲常截然相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师生探究)新闻资料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请问你看完这则新闻的感想?答案:遗憾、难过和同情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部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转变为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学会,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文学革命的原因: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近代化的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三、影响: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是一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还促进了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的发展,使文化平民化成为思想文化界的潮流。同时,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史料研读)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也。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古代知名的谋士也有诸葛亮、苏秦、张仪、张良、萧何等上榜。材料二: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