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技术进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摘要:随着对技术创新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建筑形式也有了很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高技派风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但高技派不是完美的,它对科技具有盲目乐观态度。让新技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建筑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的,完全脱离技术的建筑设计,必然行不通。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学模型理论的深化研究,结构的创新,水、电技术的进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截然分开,是难以做到的。关键词: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上海世博会;新技术;新材料20世纪60年代一来,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之后的一支重要流派,其特征是“在设计上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来处理建筑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这种科技的先进性,强调设计语言在美学方面纯粹的技术表现,即‘美’之生成来自于工艺技术的生产完善,从本质上摒弃传统历史传统,把技术作为时代的新传统。”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随着对技术创新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进步并不是技术创新的全部,也不是技术创新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学界进一步认识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两者的互动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开始进入战后非常繁荣时期,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其中,迅速地把先进生产力利用到生产上去,再以生产上的进步反过来影响科技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征。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与自身的迅速进步和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与科技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建筑中的高科技风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高技派(High-Tech)亦称“重技派”。高技派则是指60年代末以来,不仅采用高技术手段,而且在形式上极力表现高技术的结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建造的拆卸或扩展可能等美感的建筑设计倾向。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他们以技术的进步性、材料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合理性为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虽然技术美极力反对附加的饰,但它依然追求由合理的建筑元素所带来的美2学效果,这样高技派建筑师必须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一切合理形式,在不增加多余建筑语汇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美。技术美作为一种美的形式,成为建筑形态构成的元素和表现对象,它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建筑,表现的范围涉及建筑的各方面,如结构、外形、空间和使用要求等;平面体现功能逻辑性。新技术与艺术性能否很好的结合一直是一个费人思考的问题。高技派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装配的建筑;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Planning);主张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2、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表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是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需要又能达到机器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3、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产生愉悦。高技派建筑始终以一种从容和冷静,把科技的内涵和文明的许诺铸造在那些工业巨构之中。但高技派不是完美的,部分人认为“高技派”只是一味炫耀技术的伟大,认为技术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开始通过人本思想来正视科技,有的前卫设计师甚至开始批判对科技的盲目乐观态度。让新技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早在上世纪初便讲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形式经过几个世纪的缓慢变化,在钢筋水泥的50年里人类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人们不难看到,正是在上个世纪,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已经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这比过去的木结构、砖石结构,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而使建筑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认识,不断在加深,正是在这加深的过程中,艺术形式也就相应发生了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变化。无疑,建筑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的,完全脱离技术的建筑设计,必然行不通。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学模型理论的深化研究,结构的创新,水、电技术的进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截然分开,是难以做到的。1851年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首次将玻璃以及钢材应用为建筑材料,其引领的建筑技术革命影响至今;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代表了西方对其过去100年来工业成就的炫耀,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告诉世界,钢铁和玻璃已经不再具有结构功能,而成了设计元素。。。。。。包括前不久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让我们见证了建筑的重要分类——展会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以它的丰富性和前瞻性引领着世界建筑设计的潮流。在上海世博会的场馆都代表着,不同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中国馆新型环保塑木材料:馆周围大片红木色的地板。这些地板既有木材的质感,也有木料的纹路,但3事实上这些地板并不是木头制成的,而是一种名叫塑木的新型环保材料。塑木的主要成分是塑料和天然纤维,是采用特殊工艺如挤出、注塑、模压等将塑料和天然木质纤维加工成型的产品。与传统木材相比,塑木最大的优势就是对环境贡献大,节省木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需要油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不怕水、在10年左右的使用周期结束报废后可回收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据了解,塑木主要用于室外园林景观和亲水景观,使用年限是普通木材的3~10倍。太阳能电池板:光伏建筑一体化材料中国馆采取了利用68米平台和60米观景平台铺设单晶太阳能组件的方案,总装机容量达302千瓦。中国馆的60米观景平台四周采用特制的透光型“双玻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用这种“双玻组件”建成的玻璃幕墙,既具有传统幕墙的功能,又能够将阳光转换成清洁电力。意大利馆透明混凝土:充分实现节能意大利馆外墙采用了一种新型材料——透明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折射室外的自然光,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意大利馆馆长米拉格利亚透露,这种透明混凝土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树脂与水泥的混合,从而具有高质量的透明度。这种混凝土制成品还极具多元化,如果使用大量的、颜色各异的树脂组合,可以折射五彩斑斓的灯光,为建筑披上神奇的色彩之光。意大利馆的墙壁由“透明水泥”构成的混凝土预制件制成,因此太阳光可透过墙壁到达室内,晚上可以从外面透过墙壁看到室内的灯光。每个混凝土预制件的尺寸为100cm×50cm×5cm,该馆共利用了3774个混凝土预制件,覆盖了意大利馆墙壁的4成左右,白天,阳光可通过窗户以外的地方进入房间内,从而可减少照明器具的使用。开发出这种透明水泥的是意大利水泥厂商“ItalcementiGroup公司”。虽然没有公布材料的详情,不过已经得知其制造方法是在不用水的情况下,使透明的热塑性树脂和氧化铝等无机材料凝固后形成的。据悉,5cm厚混凝土预制件的光透射率最大为20%。芬兰馆新型纸塑复合材料:芬兰馆的垂直承重结构由钢材制成,水平结构由木质框架元件组成,而外部则使用了富有现代气息的鳞状花纹纸塑复合板。芬兰馆方面透露,芬兰馆外墙使用的鳞状装饰材料是由UPMProFi木塑复合材料制成,是一种特殊环保建筑材料,它由废纸和塑料制成,十分坚硬,不会褪色,移动或者拆卸也很方便,而且全部材料都可以被回收,这种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也是通过芬兰馆首次向世界展示。UPMProFi摸上去足够硬,内部水分含量低,且外观清新雅致不褪色。其主要原料是芬欧蓝泰不干胶标签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纸张和塑料,可重复使用,可轻易降解,完全符合各项环保标准。此次用于上海世博会芬兰馆建设的UPMProFi木塑复合板共由18吨废弃纸张和塑料合成,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再利用。世博会作为建筑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对于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世博会力求展示现阶段世界科技文明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我们了解现有的成果;同时,在世博会上出现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测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每一届世博会都是最新科技的斗秀场,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建筑材料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建筑新型材料会更加环保,4更加绿色,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奋斗的目标。没有技术的的进步就没有现在建筑的发展,工程建筑学理所当然是侧重于科学技术的,但它并未阻止建筑艺术的实现,毕竟它并非纯粹的技术现象。一位建筑师,很难是全知全能的,也可能在偏重艺术之际忽略了技术,所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技术的作用也就突出了。技术进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参考文献:1.崔宁.《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唐丽.《建筑设计与新技术新材料—从世博建筑看设计发展》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5-273.张冉、娄立平《技术进步推动整个设计思想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技术与创新》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