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教学设想:这是学术随笔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作品,宜深文浅教。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交融起来产生亲切感,具体感,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并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要求:1.理清本文思路,概括文章大意。2.理解语句含义,联系现实探究。3.拓展阅读写作,追求精神境界。教学重点:1.理解语句含义,联系现实探究。2.拓展阅读写作,追求精神境界。教学难点: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教学方法:课堂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人生旅途中,我们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那么作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二、介绍作者、解释课题(一)介绍作者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2]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他有智慧的头脑,深邃的目光,银白的长须。我来介绍一下:冯友兰,未名湖畔的学子,留学美国的哲学博士,清华大学的哲学教授,中国的哲学家,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灿星。(二)解释课题关于“境界”,请举实例:1.人生三境界:禅宗开创者慧能有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2.治学三境界: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他是用串联古诗名句来描述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还有的人在王氏三境界的基础上,于其第一、第二境界之间又加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作为第二境界。此说甚为合理。)三、理清思路,概括大意。(一)跳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2.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3.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4.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引导1.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2-4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即: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此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层(2):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第二层(3-6):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第三层(7):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关键句方法):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应深化。第一层(第8-9自然段):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第二层(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关键句是“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又是总分总的结构。总结:这样看来,本文的行文逻辑是议论文的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是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于是顺理成章.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人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因此,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深至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发展,文章不仅深刻,而且旁征博引,容量极大;横断面上剖析了人的四种境界、中外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因而形成了思维缜密、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图示如下:主旨人生境界―――――――哲学任务阐述(概述、分述、综述)深化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没有意义自然境界五、联系现实,重点解读(不可能句句钻研懂)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它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这个词就是“觉解”。请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觉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2.用书上原话或者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作者所说的四种境界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为人民币服务)、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为人民服务)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3、实例迁移(1)结合对课文中人生的四种理解,谈谈你对下列文字的认识。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庄子】C.“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归纳: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识不知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C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D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展示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其境界是道德境界。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关键是说出事例,简明。(1)示范: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2)学生说,教师点拨。(3)教师根据情况补充。前几年的作文材料: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高度”那句话。我不由想起了报上刊载的文章<<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老婆。”记者问:“娶了老婆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放羊娃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区,对自己生活不觉解,作为一个少年最是多梦季节,但他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境界,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5.“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1)学生谈认识、举例。“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广义的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评论现实事例。读书、做生意、干工作功利的道德交融。肯定正当的功利境界。“有功利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往往是相融的,不可绝对化。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的贡献更大。”’现代社会承认行为功利,尊重个人利益,认同健康的自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利己而不损人,这是社会的进步,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克己复礼”,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人类也许在一些圣人能够做到,但如果违背人性而一味地追求大而空的所谓高大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难以做到,同时也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反而会败坏社会风气。(文革的极端扭曲事例)较少达到的道德境界(让学生举):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的新时代共产党榜样的牛玉儒;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在刀尖上跳舞让我们享受灿烂阳光的缉毒英雄明正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的70岁的日本老人尾山宏;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中国影人形象成龙,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蓝田神话提出质疑,面对死亡的威胁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简略)教师举:我还想到了许多。海啸后,龙应台写信教育子女,提出不能积极道德,至少要做消极道德的事。30多年前率先回国的现已82岁的大师杨振宁,前几年还为清华学子开讲座;为母校南开大学捐资百万美元的世界数学最高奖获得者陈省身,九十高龄还在南开的“宁园”为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