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私人信息泄漏防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互联网时代的私人信息泄漏防范作者:李鹏等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6期【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私人信息大量的暴露于网络媒体之下。从打扰人们正常的生活到一步步走向网络犯罪的深渊,私人隐私的泄漏引发的社会后果日趋加重。笔者基于私人信息的大量泄漏产生的网络诈骗这一事实基础之上,反思当前社会网络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保护私人信息的安全,预防网络诈骗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根源上有效遏止网络诈骗的发生。【关键词】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私人信息;对策1网络时代私人信息泄漏的危害私人信息的泄漏对个人与社会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影响着社会的治安与稳定。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私人信息的泄漏助长了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多发。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法分子利用他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的手法也变得多种多样。网络诈骗严重威胁人民的财产安全,对社会的治安稳定构成巨大威胁。以本人假期实习所见,在某派出所为期三周的实习中,本人接触了两起网络诈骗案例。案例一:某女士报案称犯罪分子盗用朋友的QQ号码与其联系,犯罪分子清楚准确的描述了其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以致该女士未通电话确认对方的身份而将钱汇入对方的账户,导致该女士财产的损失。案例二:某开网店的店主在淘宝注册网店时,犯罪分子以淘宝客服人员的身份作掩护与该店主联系以收取服务费用为名骗取该店主1000元,事后向派出所报案。由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知犯罪分子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作掩护,通过掌握的他人的一些基本个人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骗取他人钱财。2私人信息大量泄露的根源所在私人信息指他人不愿或不便其他人知道、干涉、入侵的信息,私人信息涉猎的内容多种多样。在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隐私权是公民信息隐私权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往前迈进,私人信息的安全现状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私人信息裸露于网络媒体之下。个人基本资料信息,如年龄、性别、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社会亲属、个人职务等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私人信息泄露的背后充斥着四种因素。2.1个人安全防范能力较差龙源期刊网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能脱离信息的交流而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在信息的对等交流中如不能有效防范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细节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如近两年央视曝光的乘客随意丢弃火车票事件。自2010年1月27日起我国实行火车票实名制政策,政府将公众的个人信息录入车票的二维码中,以方便政府对流动人员的管理。乘客在乘车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将未经处理的火车票随意丢弃,这对乘客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车票二维码经有关机器可查阅乘客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一旦被不法分子大量搜集并加以利用对社会必将产生巨大的危害性,也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加剧社会的治安问题。2.2利益的驱动社会中存在着行行色色的诱惑,利益的驱使让社会中存在着较多的不法交易。而在私人信息泄漏的问题上同样也存在着诸多不法交易,各组织、团体、公司出售手中所掌握的大量私人信息资源换取更多利益,造成大量的私人信息流入市场。同时社会中存在不少个人贪图蝇头小利泄漏了个人隐私。以本人所见为例,在北京某一景点处的门口,某组织对已经采集到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手机号、家庭住址)的游客免费发放一副扑克牌以示留念。本人发现信息表上填满了他人的个人基本信息,试想一旦信息被非法利用亦或流入市场后患必定无穷。2.3道德的缺失社会中存在这样一小部分人以入侵攻击他人的电脑网络为手段寻求刺激挑战自己,通过远程控制将木马病毒植入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人电脑,盗窃他人的一些私人信息甚至公然将其暴漏于网络媒体之下。据有关资料显示曾有96.07%电脑使用者随意打开过收到的不明邮件,下载安装一些不明插件,以致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泄漏。同时在网络世界里还存在另一种危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即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利用了现代信息科技(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电脑等),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网络社区活动,发动广大人群在网上公然爆料他人的基本信息,严重践踏了他人的隐私权。2.4法制监管上的缺陷我国还处于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对于公民信息安全管理监督方面的制度措施不够完善。有关资料显示95.19%的公众认为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力度不够。在监管方面相应单位不能防范于未然,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打击危害公民信息安全的行为。3有效防控私人信息泄漏的对策有效的保障私人信息安全需要从民众和政府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做起,保障公民信息安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从长远做起。民众需要长期培养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而政府则应完善法制法规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具体切行可施的方法有如下几种。3.1、加强对民众信息安全意识防范的宣传龙源期刊网对客流量较大及人口集中的区域对民众可展开私人信息安全意识防范宣传的工作。通过网络、电视、期刊、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有助于提升民众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技能,从而减少私人信息泄密的渠道。3.2、正确引导价值观、道德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社会精神方面的建设,引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中能看清世事者甚少,唯利是图是人类固有的贪念。改变人类的贪念不是一时所能完成的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引导民众。让民众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清善恶是非,找到价值与道德的归属感。3.3对现有的法制法规加以完善加大惩处力度和监管措施法律法规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在当前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对相关的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具体让很多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根据网络诈骗危害社会的程度以及涉案金额、犯罪人数形成量刑体系,从而达到对心怀不轨的人员加以威慑的作用。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监管,防范于未然。强化对掌握他人信息的团体、组织、公司的监管,预防非法交易他人信息的事件。3.4从加强网络防范技术入手,全面增强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一部分网络诈骗能够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犯罪分子对网络上的部分网站和受骗者的电脑程序中植入了自行设计的软件程序。假如网站和受害者电脑安全措施做得好,网络诈骗成功实施的几率即能大大降低。因此对于网络使用者应当加强自身电脑的防护和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及时查杀电脑病毒,修补电脑漏洞。4结论网络诈骗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变的多种多样,而无论何种形式的网络诈骗均在掌握了解他人基本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实施。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网络犯罪,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予以高度的关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网络诈骗的手段也逐将升级。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维护私人信息安全不是依靠某种手段就能完成的需要采取道德、法律、技术等措施多管齐下,同时这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引导培养和贯彻实施的。这样才会起到良好持久的综合整治效果。【参考文献】[1]杜鸣晓.论网络诈骗侦查[J].中国政法大学,2011(03).[2]刘友华,汪晟.论网络诈骗及其预防对策[J].信息网络安全,2008(01).龙源期刊网[责任编辑:汤静]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