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影响分析20141601104王雪晴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在18世纪初的广州口岸算起,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人在中国报坛上活跃了近一百年。这一百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报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同时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又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担负着独特的使命,记录与改变共同发生,它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整个形式都在影响着那个时代中的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首先对同时期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方面做一个对比。政治方面,中国处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西方经过民主革命迈入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中。经济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流,在加上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放眼海外,两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各国进行商业贸易,扩大了商业版图和贸易规模。文化上,清政府采取愚民政策,实行禁锢思想的八股制,而西方崇尚自由民主,思想启蒙较早。再就报业来说,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而西方报业在这个时候已实现近代化,大众化和产业化,并试图作为宣传利器向海外传播西方的系统化的价值观。在这种对比之下,足能显出外国人来华涉足报业的积极意义,利用当时最有传播力量的报纸这种媒介传播先进国家的理念。再者,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启蒙意义不可小觑。在清末腐朽闭塞的政治环境背景下,报纸只是统治阶级用来上传下达的工具,尚且谈不上对普通百姓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更不用说思想启蒙,整个文化状态就像是一潭死水,普通百姓在这种闭塞的消息环境下无法知道当时整个国家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和国际大形势环境,长此以往愚昧者更加愚昧,这是统治阶层控制百姓的一种有力手段,但长此以往谈何发展?而外国人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开放文明的先进思想,给这潭死水注入新的源泉,从早期的传教说道到后来报道中国的现状,发布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在没有政治压力的条件下,也有很多真实展现诸如残酷战争和人民困境等的纪实报道。活水的注入不仅是带来新意,更能搅动这这一潭死水,给能够接触到这类报纸的近代知识分子带来思想的启蒙。这具体体现在西方近代民主文明的思想输入带给知识青年思想的激荡,而在报纸上刊登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信息,启迪了一批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而一些有感染力的反应人民落后困苦的的纪实报道,促进了整个民族的觉醒,进而对国人开展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和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上都是从报纸内容方面对华的影响,而就办报一事对我国报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因为西方报业发展到引进中国之日已经有百余年,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大众化和产业化,而当时中国的报纸还是延续自唐朝以来形成的官报制度,苟延残喘。于是外国人利用在本国那一套办报理论加之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很快在中国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报业体系。他们之所以能占领市场是因为他们通过研究中国受众的心理,所刊登内容尊重读者心理,并且利用各种写作文体丰富版面,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存在的官报难以企及的。当然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能够长久留存,与规范的报业经营管理是相关的。这些种种办报手法和理念,使当时的有志青年深受启发,为日后国人办现代报纸打下基础。另外报纸的大规模发行离不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技术,而当时国内的报纸还在采用古老的印刷技术,这也与思想落后限制技术发展离不开。而外国人在带来近代报纸的同时,也将能够实现广泛传播的的印刷技术手段和设备引入国内,国人在看到有技术保障的条件下,可以大刀阔斧地开创新闻思想传播事业,这也为后来国人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外国人在华办报确实开启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但是究其本质它是一种思想侵略活动,报纸内容中处处宣传和鼓吹西方文化,在客观上为后来外国人侵华战争的爆发做了思想理论铺垫,也为西方的武力侵略做了政治辩护。这种思想先行的侵略活动更具有煽动力,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在短期弥补的,而且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是不可小觑的,实现经济信息互通的同时谋取暴利,是一种凭借特权存在的经济侵略活动。这种侵略性色彩是不可抹去的,因此不能因为我们能够汲取了近代报业的营养而对此事单方面的正面评价。当然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可一概而论。在缺少报业管控的情况下,有一部分报纸存在蝇营狗苟的勾当,混淆视听,歪曲事实;有些报纸看起来提供了全面详实的信息报道,实则披着消息的外衣,做着信息情报服务。这类报纸的存在当然更值得批判。总之,外国人来华办报是一种美化的思想侵略活动,给中国近代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此外,外国人来华办报是早期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这对于现阶段我们国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方面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它的成功之处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心理分析和准确把握,有对受众负责的专业精神;有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播经营管理方法,而并非只是靠一腔热血或者只为利益驱动;对整个时代大环境走向的判断,明确做这件事情能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这桩事件已经过去两百年,但是它的越洋传播理念仍值得我们研究。参考文献【1】周光.中国近代报业的文化背景分析【2】《中国新闻史》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