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第3课--宋明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宋明理学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现在我们来归纳这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那么,汉代以后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呢?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注:魏晋时,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A、佛教佛教的传入: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佛教于西汉末2年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在历史文献中最有影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西汉末期哀帝元寿元年(前2),一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东汉时,汉明帝刘庄遣使西域(西域是中国史籍对玉门关以西和帕米尔以东地区的传统称谓;罗马史家称这里为Serindia——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方。千百年来,西域一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因而成为中国、印度、西亚、北非和希腊五大古代文明交织荟萃之地。)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公元68年,汉明帝命人在洛阳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所以把该僧院取名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1]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它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3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B、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是晋朝人葛洪,他所写的《抱朴子》一书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道教思想家还袭用佛教轮回转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欺骗恫吓人民,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说,把它们糅杂融汇在一起,以汉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形式出现,有利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4C、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从儒学思想自身来看,它的统治地位为何会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思想。(并不是三教合并)3、唐朝时:统治教奉行三教并立,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时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5《三教图》(明·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西游记》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内容:二、理学的产生1.概念:(板书。注意两点)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学们在把握理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请两点: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2.派别及代表人物(板书。注意各自集大成者)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63.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宋代,儒学主要以理学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逐步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自然有多种因素的促进作用,而归根到底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显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①政治上:唐末五代以来长期的分裂与战乱,冲击封建伦理秩序。统治者迫切地需要严密的思想来加强对人们言行的控制。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②经济上:宋统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哲学本来就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思想上,魏晋以来,儒学就受到来自佛、道的严重挑战,理学的出现正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④儒学家们的思考、探索。出于儒家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学道统,辟佛、道,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2、二程:7(1)二程简介,是程朱理学的创立者。(2)二程的思想主张:A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B道德观: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C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3、朱熹:(1)简介: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它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2)思想主张: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至知(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前后凡40年。《四书集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8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正合了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符节,从而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建,朱熹的理学都起到了导索和酵母的作用,以至于融贯于欧洲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之中。我们今天充分挖掘和认识朱熹哲学的这种世界历史作用,对于中国社会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凝聚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豪迈地走向21世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归纳:4、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儒学为核心,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基本内容有:(1)“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当天理和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握理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4、程朱理学的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元代开始,理学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到时代理学成炎科举考试、走向社会的敲门砖。)(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9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心学”的思想。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三、“心学”的主要内容1、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所以心学又称为陆王心学。)2、陆九渊:(1)简介:号象山先生,江西抚州人。(2)思想主张: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②求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内心即可。3、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心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知乱的10根源在于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主要思想内容:①“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巩固封建统治。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②“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③“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