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分期其一,以李杏保、顾黄初为代表,把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作为分水岭。即1904年初,《癸卯学制》的颁布其二,以张隆华为代表,以鸦片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古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一)综合性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分科教学的传统,而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现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二)整体性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的讲授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导。(三)实践性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一、远古到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1.诗歌神话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语文教育现象2.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六书”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孟轲、荀况。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式整齐。3、注重实用。《汉书.艺文志》说,《急就篇》中的字都是常用汉字。4、知识面宽。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评价该书,“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全书有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动植物,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官名,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等。5、进行思想教育。6、读写结合。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授”。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子代授法。3、师生问答。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5、学生自学。6、考试。7、重体罚。(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2)目治指浏览快读。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2、有的教师上大课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3、有的旁征博引。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唐诗鼎盛,开一代诗风,创一代诗教,是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最显著的特点。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散文教育,与诗教相得益彰,对后代语文教育影响也很大。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的科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备,一直沿用到清末,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第一、科举考试的情况介绍(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办法两个来源:生徒,乡贡考生要求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材料到了考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和餐具考试的办法:1、帖经2、口试3、墨义4、策问5、诗赋(二)录取人数和及第后的荣耀明经科每1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总数不得超过100人。进士科每10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以20人为上限。语文考试总的趋势是淡化知识性考查,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英国考试要求:(一)语言占60%。包括1、至少写三篇实事报道。2、至少写三篇对争议性问题的表态文章。3、至少进行三篇创作。4、写一篇小型的调查报告。5、两次综合考试,其中124分是社会科学性质的,35分是语文性质的。(二)文学占20%,至少有十篇对读过小说、戏剧、诗歌的鉴赏文章。(三)口头表达占20%,包括平时阅读、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自选题目向全班演讲及与教师交谈。(一)宋代三次兴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1、庆历兴学1044年,范仲淹兴学的内容:第一,令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第三,改革太学。2、熙宁、元丰兴学(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考试,改考议论文。(3)设置专门学校。3、崇宁兴学1102年,蔡京主持,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某些措施。(二)胡瑗和“苏湖教法”胡瑗生平(993-1059),江苏泰州人。与好友孙明复、石守道被学者称为“三先生”1、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分斋教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的能力。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2、教育方法(1)讲授教学: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2)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方面,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较好方法。实物教学模拟情境(3)游戏教学通过游戏、音乐和歌唱,可以调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4)游学考察古人将书本知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一)明清科技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受科技教育的影响,在文学方面,反对封建主义思想,追求民主革新的游记、笔录、杂谈之类的作品增多。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在语文的实际工作中,加强了记叙、说明性文字的学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思想特点,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反对教条式的教学和体罚。对授书的基本原则:一是“量其资禀”,二是“专心一志”。文学设科期(1904-1919)→国语国文期(1919-1949)→语文定名期(1949-1958)→语文波折期(1958-1978)→语文革新期(1978-2001)→新课程改革(2001-)语文名称的演变1、1904年,“中国文学”2、1907年,“国文”3、1923年,“国语”4、1929年,小学“国语”,中学“国文”5、1949年,“语文”(一)感知派感知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之间的讲、读、议、评为主,教师注重营造语言情境。1、情感熏陶型该类型以于漪、李吉林、李镇西为代表。于老师将教育事业视作“爱”的事业,“献慈爱、富激情、重感染、善诱导”李吉林,情境教学法李镇西,爱的教育2、语感品味型该类型以洪镇涛(武汉六中)为代表,强调语感训练,主张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3、审美悟道型该类型以欧阳代娜(辽宁鞍山十五中)为代表,注重教学审美。教学中讲究“简”、“深”、“美”。导引派的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启发诱导1、引导点拨型该类型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钱梦龙,“三主”“四式”的语文导读法“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2、领导管理型该类型以魏书生、潘凤湘为代表,主张用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潘凤湘(江西南昌二中),合作教学法发掘派的教学共识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与开掘。1、思维训练型宁鸿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2、技能训练型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快速阅读”杨初春(湖南新邵县第一中学)“快速作文”3、跳摘训练型张富(南昌市三中):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跳”起来。4、渗透训练型强调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张孝纯(河北邢台中学),“精讲巧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大社会”,学习“大语文”。“名师名单”,如下:东部:李海林(沪)洪宗礼(苏)王尚文陈钟梁(沪)朱永新钱梦龙(沪)于漪(沪)张大文(沪)程红兵(沪)黄厚江(苏)方仁工(沪)陈军(沪)曹津源(苏)沈江峰(浙)朱泳燚(沪)李震(苏)王栋生(苏)蔡明(苏)郭初阳(浙)袁卫星(苏)郑桂华(沪)邓彤(浙)马骉(沪)丁卫军(苏)毛荣富(沪)肖家芸(沪)南部:孙绍振(闽)潘新和(闽)钟德赣(粤)黎世法孙春成武镇北王文延吴泓(粤)黄汝棠(粤)李廷坚(粤)许更生(闽)程少堂(粤)许序修(闽)陈日亮(闽)西部:李镇西(川)杨东俊(晋)干国祥(川)颜振遥(川)王君(渝)北部:魏书生(辽)宁鸿彬(京)欧阳代娜(辽)程汉杰(京)申士昌(京)赵大鹏(京)陶伯英(京)韩军(京)程翔(京)赵谦翔(京)李元昌(吉)吴心田(鲁)李裕德(京)王大绩(京)郑晓龙(京)李卫东(京)窦桂梅(京)张孝纯(冀)许建国(冀)张国生(冀)顾德希(京)翟小宁(京)史建筑(鲁)中部:洪镇涛(鄂)蔡澄清(皖)胡明道(鄂)杨初春(湘)余映潮(鄂)史绍典(鄂)张富(赣)甘其勋汪南松(皖)余蕾(鄂)王先海(鄂)朱显驹(鄂)王世发(鄂)周崇典(鄂)杨舜山(鄂)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此后,几乎所有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入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一)民国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选目1.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这一时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篇目如下: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2.1949~1966年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诗)》。3.1966~1976年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等鲁迅作品。4.1977年~90年代初散文:《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鲁迅自传》《为了忘却的记念》;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杂文:《〈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糊涂始》《流产与断种》。5.20世纪中后期~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