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教育脱节的原因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衔接”课题研究---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教育脱节的原因分析作为课题《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衔接》的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走进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课堂听课,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初中与小学课堂教学差异如此之大,实在令人震惊。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在现实中却囿于学校编制和不同学段孤立的教学实际,从而导致不同学段的学校和教师“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无暇顾及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这种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不仅有一个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而且还应有一个学习方式如何调适的问题,数学学科尤其如此。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小学数学成绩一般都很好,每次考试成绩都是90分以上,甚至经常满分;而升入初中后,数学考试想得90分以上或满分,常常是力不从心。不少家长也是一头雾水: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那么优秀,到了初中竟然如此之快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怎么就不行了呢?而中学数学老师也时有埋怨:小学数学内容就那么一点点,炒来炒去,把学生的大脑都搞僵化了,这样的学生到了初中一点也不适应,叫我们怎么教?我们课题组认为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的衔接是必然的规律,因此解决好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的衔接问题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认真去探究和深思,经过我们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跟踪听课和对学生问卷调查,我们感觉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衔接问题存在以下主要原因。一、教材内容方面小学的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低、知识面窄。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侧重于定量计算,易于模仿掌握。而进入七年级数学内容多,知识广泛,比较抽象,开始触及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空间立体图形等,具体面临的是:1、从算术数到有理数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中学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理解概念,如讲负数的概念时,先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负数的作用,如何利用负数来表示事物,然后再去归纳负数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在熟练算术的四则运算基础上,再去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2、从数到式七年级数学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不过,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3、从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中学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此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此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几何上的衔接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直观的学习,中学有三个方面跟小学是一致的,也是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中学就明确提出图形与坐标。另外中学跟小学相比有一个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图形与证明。小学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的计算,对于图形的性质就是基于直观的认识,特别数学语言的变化,小学数学中,数学术语、逻辑术语、数学符号与中学相比非常少;小学数学中的判断推理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远远没有中学的多,大量带有符号、具备特殊形式化的数学语言的出现,并且要依靠这种语言进行思维,其抽象性不言而喻,学生理解困难,而中学则要求推理证明,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图形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从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有兴趣也能接受新知识。另外,教材还突出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一下子转过弯来,理解并掌握教材,也决非易事。二、教学方法方面小学的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老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的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不错。说白了,小学生是老师一步一步“护着走,甚至抱着走,嚼着喂”,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再者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在记忆和思维上具有机械记忆、直观形象为主的特点,老师一般采用“蹲班管理法”,直观形象教学,数学教学以游戏、活动为主,强调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初步的建构,不强调对严谨、抽象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反复讲解,详尽细致。而初中的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设陷、设变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初中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侧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不适应这种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影响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理解透彻,灵活应用,注重对知识运用的归纳、总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在课堂管理上也由“蹲”变为“带”,对学生来说就失去依靠,无所适从,这对于习惯“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困难由此可知,换句话也就是说,初中生是由老师引路,学生自己走路,闯新路。三、学习方法方面小学生由于课程少,内容单一,通过反复训练、死记硬背大多能提高学习成绩,他们习惯于跟着老师转,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小学阶段,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力,对数学习题机械模仿,套用例题解法,不能透彻理解概念,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除了知识点的记忆外,还要求学生搞好预习、笔记及进行复习,自己归纳小结,学生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还要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做题时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初中教师授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学生自主支配探究时间较少。四、教师的观念、意识的负面影响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第一章到第四章,而刚接触的第二、三、四章的概念性质、法则较多,第四章特别是下学期第五章开始接触定理、公理的应用。开始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分类讨论,还有一些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观念,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知识。教学中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地说,这点知识这么简单我已经说了多少遍了还是怎么怎么样。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对教师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而对他们说可能是难题。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真正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五、非智力因素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推动者”,它影响、调节甚至控制智力因素。(1)小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的两个多月,一般学生不再看数学书,知识遗忘比较多,致使初一数学课程的学习中,一开始就困难重重。(2)升入初一后,不少学生缺乏紧迫感,认为离中考还有三年时间,未到突击努力的时候,不必一开始就如此紧张,学习情绪松懈。(3)由于初一学生大多在12岁左右,正处于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心理和生理发生骤变,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很容易出现不平衡。因此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从小学进入初中,由于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对自己抱有新的希望,决心做好一名中学生,此时正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总之,影响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衔接的原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求、商榷,衷心的希望我们能为小学六年级、初中七年级数学课程衔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