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标教材培训资料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赵春声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009年7月1、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数学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设置学习领域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关于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2学分。关于模块通用技术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以共同必修的模块为基础1、高中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础性。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社会发展,使得未来的公民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2、各地、各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不均衡,有必要在国家课程中设置共同必修的基础模块。3、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构成各个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1、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2、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形成特色。“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体现时代性。文科取向的学生,可以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理科取向的学生,可以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所承担的任务正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价值越来越重要。信息素养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课标内容组成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获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处理与交流必修模块的编写思路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信息技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理性提升形成综合的信息素养。以“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为线索组织教材,改变传统信息技术教材简单地以软件工具为线索,或以彼此独立、互相缺少内在联系的序列“主题活动”为线索的编写思路。信息加工部分按照“文本信息加工——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智能化信息加工”的线索呈现。必修模块的编写思路在贴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以“工作需求”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这样,既重文化价值的提炼,又显(基础)教育价值的重塑。在“工具”问题的处理上,打破单一工具软件自身的逻辑体系,提取出不同工具的共同属性,并围绕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本模块的内容选择,考虑国内与国外、城市与乡村、东部与中西部等的不同差异,多样化选取事例,增强教材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用性。必修模块的编写思路本模块为非零起点教材,设计的前提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过一定的信息技术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各地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不一,短期内很难统一、也没有必要统一,因此,本模块在保证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各种软件的技能操作上不作硬性设计,给广大师生使用本教材留下较大的弹性空间。同时,也将建议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适当补课。“信息技术与社会”内容涉及到道德规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分别渗透到教材之中,没有独立一章。考虑到必修模块是基础,选修模块内容都能够从必修模块中找到生长点,内容衔接和处理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目录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第五章多媒体信息加工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目标本知识单元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之课,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1.1信息及其特征二、内容描述1.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综合各种定义,可以概括出信息的以下几个内涵。(1)信息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中介。(2)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3)信息是客观事物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什么是信息?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牛津字典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韦氏字典信息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广辞苑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香侬(美国)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加工的产物。――雷·布里渊(法国)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维纳(美国)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或者说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钟义信(中国)信息的内涵①信息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中介。世界上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而发生的。②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呈现不同的状态和特征,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信息。③信息是客观事物经过传递后的再现,这种再现不是事物的再现,而是通过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归纳,定性或定量地再显事物的重要特征。实验名称:鉴别不同的液体实验内容: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的三种不同的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记录操作过程:液体特征鉴别方法123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觉等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进而鉴别事物。当然,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取信息。感觉剥夺实验教材中的例子:感觉剥夺实验现实中的例子:在废墟下一起唱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测试者。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感觉剥夺实验结果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便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他们也难以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做一些简单的事也会频频出错,精神无法集中。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在废墟下一起唱歌两天前的5月12日中午两点半左右,李安宁正在她所在的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教室突然就摇晃起来。李安宁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钟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李安宁说,因为身子被砸中动弹不得,她只能大声地喊着同学的名字,三个平时要好的女同学就躺在她身边,却够不到,后来知道三个同学都死了。在黑暗中呆了很长时间,大约有10个小时吧,李安宁说,一些苏醒过来的、活着的同学就一起喊话。有人大声喊:“高一七班的,我们要出去,要挺住。”还有的人喊:“我们出去了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知是谁起的头吧,我们活着的人都开始唱歌,唱了好多,一齐唱,唱流行歌曲。”李安宁说,她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唱的一首歌是光良的童话,里面有一句“幸福和快乐是结局”。1.1信息及其特征2.信息的特征(1)信息的价值及其相对性(举例说明)(2)信息的共享性(3)信息的时效性与非时效性(4)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还具有可处理性、可传递性、不完整性等特性。我外交官忆述的戏剧性故事非洲外长打车进北京江康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他在1月29日的《世界新闻报》上撰文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某非洲国家外长访华。非洲国家驻华使节按通知的时间齐聚首都机场贵宾休息室迎候。外长乘坐的航班抵达时,我外交部主管非洲事务的吉副部长和该国驻华大使到卫星厅迎接。但是左等右盼,不见外长一行的踪影。经向民航查询,该航班的舱单上根本就没有外长一行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外长一行途经香港转机时,发现另有更早的航班赴京,遂改签了航班,提前抵京。离港前,外长一行给他们的外交部打了电话,让其通知驻华使馆。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驻华使馆得知这一消息为时已晚。该国驻华大使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怎么向中方和坐在休息室等候的几十个非洲国家使节交代?大使与在现场工作的我礼宾司和警卫部门的同志商量后,决定把外长一行重新接来机场。于是车队由警卫车开道风驰电掣地跑了一个来回,重新把外长接回机场,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仅仅是班机晚了点。这样就给这位大使圆了场,各非洲国家驻华使节也没有白跑一趟,落得个皆大欢喜。这个故事确有些戏剧性。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在当今人手一部手机的IT时代,这个故事可能不至于发生。故事里的许多“局中人”至今也许还蒙在鼓里,十多年后的今天笔者把窗户纸捅破,也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信息和通信手段多么重要。1.1信息及其特征三、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信息的特征是该部分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将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对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应用信息都很有帮助。2.难点分析对信息的界定是从不同视角进行的,难以做出统一的描述,所以在课程标准中对其定义没有做出任何要求。而信息的特征是由信息的定义派生出来的一般特性,与信息的定义密切相关,所以对于信息的含义的理解似乎不可回避,不防侧重于让学生归纳自己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达到意会水平即可。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概括性强、实践性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潜能是本章的首要问题。学生特点: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起点参差不齐。1.1信息及其特征四、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1.赋权于学生,变说教为探究2.激发学生兴趣,变枯燥为快乐3.贴近学生生活,变抽象为真实具体做法: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探究(二)常见教学误区与对策误区1:虚假信息不是信息误区2: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1.信息从哪里来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引发学生对信息概念的思考。师:信息从哪里来?生1:从网上来。生2: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来。⋯⋯师:报纸、广播、电视里的信息又从哪里来?生:记者采访的。师:记者的信息从哪里来?生:从生活中来,从人们身边来。师:从生活和人们身边的什么地方来?请举例说明。这时,学生会列举出许多例子:上课中有信息;打球、唱歌中产生着信息;教室的桌、椅、黑板都包含着信息;人脑也会产生许多信息⋯⋯总结学生所举的例子,可以发现信息来自两个方面:(1)打球、唱歌、上课等都是事,所以,信息来自各种事件,任何事件都产生着信息。(2)桌、椅、黑板等都是物,所以,信息来自各种物体,任何物体都产生着信息。通过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