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姓名:张立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代教育技术指导教师:宫淑红200810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作者:张立英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秦素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测评的优化策略研究2008信息技术考试,作为评价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首先回顾整理了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信息技术课程测评方面的现状,明确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测评改革的方向:笔试和机试互存的考试形式,试题编制具有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超越具体工具等特点。其次,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对测评的以下要求:突出信息技术课程测评的基础性和发展性,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对新课程实施前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测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纳、对比、总结,这些变化包括指导思想、考试目标、考查内容、试卷结构及试题的编制等方面。再次,从考试目标要求维度对当前各地总结性会考和教学实践中使用的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这些试题在试题题型、三大原则的体现、目标达成度等方面优化情况,指出了部分试题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提出试题优化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应立足三维目标进行试题编制的实践,对测评结果进行评价是试题优化实践中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对课程测评改革对教学的要求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2.会议论文万博文.雷运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2003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由于目前高中教育评价机制、硬件条件、教材和师资等问题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2.如何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3.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教学?4.如何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2.规范高中信息课的教学目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3.坚持教学形态和教学内容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4.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学位论文程洁信息技术课程网上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008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诞生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诸多特性:一方面它能够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发挥网络功能,极大的扩展了师生沟通渠道和沟通时间;另一方面,它则更加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为老师针对每名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未来教育中的研究方向。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丰富,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经常导致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丰富的功能,网上教学系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此,笔者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了一套信息技术课程网上教学系统,把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布置、作业提交、答疑、测试等全部实现网络化。本文首先从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网上教学系统的理论依据。然后结合我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本系统的结构和实现的功能。将系统分为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实现公告的发布与浏览,课程内容的发布与学习,作业发布与上传,在线测试、在线答疑以及实时讨论等功能模块。文中详细介绍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主要ASP页面的设计,给出了各模块的功能、模块的流程图、代码和界面。在实现技术方面,本系统是一个基于B/S模式的体系结构。系统网页与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工具一ASP、Access和SQL语言。本系统己连入我校校园网,经过测试运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4.学位论文郑明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2006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中寻找过程性评价的支撑理论,并就过程性评价的一些基本原则、特征进行描述,为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实践中主要通过行动研究,通过确定方案、实验方案、调整方案的基本步骤,推进研究工作的深入。本课题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在过程性评价资料收集上的创新。创新提出了采用屏幕录像方法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有效解决了部分过程性评价资料收集难和收集的资料不真实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在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难题。第二,在练习与测试反馈上的创新。充分利用网络交互优势,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对学生做的每一道练习均由系统给予反馈,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促进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学习。第三,在评价组织与实施上的创新。学生间的互评组织一直是过程性评价中的难点,创新地设计了由系统随机确定评价对象方法,有效地保证了互评的进行。同时,在评价实施上,明确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个等级、一个亮点、一条建议,从机制上保证评价的客观、可靠、有效。第四,在评价管理上的创新。创新地把教学系统与评价管理系统一体化设计,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与评价的融合,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无疑具有指导作用。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实施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也丰富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理论、课程资源,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同时,该项研究成果对其他学科从事过程性评价研究、实施过程性评价也具有借鉴意义。5.会议论文陈梅.田振清关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5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及个别访谈形式,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区三所高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被调查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仍处于“知识技能”培养的层面,还需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加强,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6.学位论文孙晓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实现德育目标的研究2006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亦带来了对社会负面影响,如危害信息安全、侵犯个人隐私、散布计算机病毒和信息垃圾、沉湎网络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代高中生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寓德育目标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通过显性和隐性德育教育两条途径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渗透:显性德育教育表现为倡导信息道德、明辩不良信息危害、与学生签订课堂纪律协议、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等;隐性德育教育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通过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道德情感、将德育素材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德育目标渗透于教学内容与各环节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结果表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高高中生道德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7.学位论文王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2006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正面临着现有的主要实践形式——会考所带来的困境,普遍采用的无纸化考试方式及其试题质量受到来自教师、学生及研究者等多方面的质疑。同时,2007年新课程实验后的第一次高考对信息技术课程有所涉及,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史上极有意义的一笔,也使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面临极大挑战。本文在深入把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及辩证认识评价思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系列调研,总结出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走出困境、迎接挑战所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以何种方式实施总结性评价,以确保公平、公正;如何命题,以使试题(试卷)符合评价的三维目标。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对国外及香港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总结性评价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并发现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借鉴英、美港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总结性评价的经验,基于国内现状,论文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相对于目前的国内机考系统而言,只要我们能够使用高质量的试题进行纸笔考试,其效果将比机考更好,从实施的角度分析,也较易实现,同时也为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提供了条件。第二,所谓“高质量”的试题是指:试题(试卷)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三大基本原则。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中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必须实现。8.学位论文赵丽萍电子档案袋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2007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在中小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就应遵循先进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包括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现代课程评价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测量时期、目标时期、判断时期和建构时期,前两个阶段注重于量化目标的测量,突出了评价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评价成为一种筛选的工具.后两个阶段强调评价的协商性,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使评价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协商建构,最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使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不应该采用简单的、量化的纸笔测验,而应该采用综合性的评价,综合性评价应该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评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等信息素养,采用质化的电子档案袋评价可能更有效.本文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评价,即主要由教师实施的,通过收集学生各方面信息而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被评价对象主要是学生,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本论文围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分析:首先,简述了研究的缘起、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阐述了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其次,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和再认识,阐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并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特点作了概括.再次,通过对档案袋评价和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介绍,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架构支持的平台、明确评价的目的、制定评价的标准、拓展评价的方式四个方面,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档案袋评价的实践作了介绍.最后,对电子档案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作了总结,希望能给其他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同行们一些启示.鉴于电子档案袋支持平台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最后结合应用实践对一个理想的电子档案袋系统应具有的模块和功能作了总结,以期给电子档案袋系统开发者以借鉴.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电子档案袋的引入,实现了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信息的及时分析、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从中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9.会议论文樊红珍.苏斌.黎福祥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合作学习—以高中信息技术课《设计一个旅游方案》为例2007积极倡导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