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婴幼儿脑损伤综合征(以下简称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未明确为其他脑功能障碍者。此综合征中已有明确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称为脑瘫。由于近年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瘫的诊断都明显提前,如2004年国外一大组报告,脑瘫4个月内诊断的占77.4%,6个月内占87.0%,1岁后仅6.5%。同年我国昆明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论会强调脑瘫应早期诊断,虽然有代表提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一般到6个月时大多数诊断即可作出。研究表明,脑瘫诊断早晚直接影响到对脑瘫强化训练的开始时间,而开始时间不同预后相差甚远,1岁后开始训练的脑瘫,只能减轻残疾;6个月前开始应用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功能训练,可使多数孩子康复到基本正常,重症也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对发生脑瘫等严重疾病几率更大的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还可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本人吸收国内外各家方法精华,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危儿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程序,现介绍如下:一.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1.0-3个月(1)视、听、触信息刺激:从出生后就开始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一直伴有语言的交流及用图卡、实物等提高认知能力也应贯彻在以后。注视红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红光手电引导注视(注意需要眼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听反应差的加强声音刺激(注意需要耳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触觉刺激主要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能、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2)前庭功能训练:可采悬吊被单内左右側翻、荡悠,举高高,摇篮/摇床,转椅,充气大球训练[4]等。这个月龄充气大球训练可进行俯卧及仰卧球上的颠、滚。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扶压双大腿,亦可有助手协助扶持双臂。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法进行。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扶持双腿/双臂由仰卧翻到側卧,用语言、玩具引导孩子翻成俯卧,左右交替;翻成俯卧后引导肘支撑及头部控制。头部控制训练还可采拉坐及抱立位等。(4)手握物:扶持双手中线相碰,将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小儿比例较高,如有报告1622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严重失调占12.94%。脑损伤、脑瘫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就更高。感觉统合训练多与游戏相结合,不仅正常孩子愿意接受,更是需要长期训练脑损伤、脑瘫孩子的理想途径。欣喜游戏可以激发孩子放松地参加反复进行的训练。近年美国出版的脑瘫专著已将感觉统合治疗(Sensoryintegrativetherapy)列为脑瘫主要治疗项目之一[。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促成,婴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科学育婴中,目前我国对视、听、触及本体觉的信息刺激已比较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前庭觉不仅与平衡有关,还参与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的完善,如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眼肌、颈肌运动亦有障碍,眼不能很好的注视和随物移动,手眼协调功能也差。还有报告,电生理检测显示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等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是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研究也显示,前庭-小脑功能也影响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完善,情绪不稳、注意力欠佳、学习障碍、语言能力不足、自闭等,前庭-小脑功能缺陷是因素之一。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前庭信息的输入不仅能增强平衡功能,也可促进婴儿多方面发展。有人用抱婴儿坐转椅的方法观察到,每周4次转椅刺激4周后,该组比不坐及坐而不转两个对照反应、运动都发育好,在坐、爬、站、走方面尤其明显,有学者证实,接受额外前庭刺激的早产儿体重上升快、不易哭闹、睡眠好。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运动,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及运动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2.4-6个月(1)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2)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侧卧后如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否则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3)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4)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5)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五个月时可抱住孩子骨盆直立位面朝前,用玩具、语言引导弯腰及抬起动作。(6)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及手掌打开扶地、从地面拣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和手功能的完善。?六个月加扶坐颠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前的保护性支撑。④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呈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⑤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翻身与爬相比,是成年以后还有的动作,是此阶段的重点项目。超过此年龄段还不会翻身,往往障碍翻身的异常在脑中形成较固定的模式,较难以正确模式取代。必须对抗异常于早期,引导正常运动于该出现时,翻身及其他功能均是如此。穴位刺激促进翻身、俯爬的方法,比常用的腿控、臂控协助翻身及推足俯爬等激发出的主动成分更多,因此效果也更好;比德国Vojta法刺激诱发带更安全、易行。3.7-9个月(1)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2)穴位刺激促进俯爬: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按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时按压该侧涌泉穴。左右交替,刺激俯爬。(3)推足/推拉/俯爬模式促进俯爬。(4)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5)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练下肢持重。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8];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6)坐起训练锻练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完成不好可用坐起椅协助[8]。(7)蹲起训练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扶迈步足跟不着地加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8)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9)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10)口腔运动:面对面示范发音及咀嚼,用手邦助下颌活动,按揉咀嚼肌及相关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内按摩,利用“磨牙饼干“等促进咀嚼、吞咽、发音等。(11)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侧面的保护性支撑。?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是以后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改善。美国哈佛地区调查,较晚会走的多没有经过爬。临床总结出,会爬后爬行量不宜过多,一方面由于此阶段也是开始立位训练的月龄,时间有限;另方面膝手爬过多可致手腕关节变形。一般每日爬行总量50-100米较为适宜。1岁后不会爬、走的孩子,主要应进行立位训练。咀嚼等口腔运动是易被忽视的第三方面运动,咀嚼训练不仅有助于牙齿及齿槽骨发育、有助营养改善,也给正确发音打下基础。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立位转换过程中,过渡的半跪位/跪立是必要的,但作为训练项目跪立、跪走常弊多利少。跪立膝关节非正常持重、踝关节不持重,此体位还可促进尖足。跪立、跪走可在脑中形成错误模式,干扰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或巩固。脑瘫的孩子,是否也可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不同学者意见不一。有的学者提出3岁脑瘫患儿主要进行低、中难度训练,即头控、翻身、俯爬、坐、膝立、跪行、辅助站立等;还有学者强调不论年龄,不会爬、走的孩子,必需先要通过大量爬行训练,才能练习行走。通过实践我们体会,1岁内脑瘫只有按正常发育规律适时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才能使大运动的康复效果更好,才能避免只能爬行或跪行,甚至不能立位移动的重症残疾发生。1岁以上的脑瘫儿,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大运动训练。适时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是我们推出蕾波康复法的关键措施。2001年我们报告蕾波法治疗的92例脑瘫中21例6个月前开始并坚持强化训练[9]后16例基本正常,1年后20例基本正常,2年后另一例亦能独走,但紧张时仍有尖足、剪刀步,继续训练逐不明显。近10年来我们用蕾波法治疗1000多例脑瘫,结果仍然是6个月前开始强化训练的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1岁前开始强化训练的都能达到独立行走的结果,其中重症行走时姿势异常或独走距离较短仍须继续治疗。已到应站、该走年龄,不能站、走或姿势异常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在扶持、固定、矫正下,适时通过立位持重助力运动,向正确立位主动运动过度;如何通过正确的按摩、牵拉等有效方法及时阻抑肌张力、姿势异常,减轻反射异常。站、走姿势异常除反射、肌张力异常等因素外,还常因关节废用性松弛等,只有矫正和立位持重训练同时进行,才能及早阻抑异常立姿,促进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阻抑中枢错误模式固定及外周二级损伤发生。临床观察到,7-8个月是立为训练开始的适宜年龄。在充足物质营养基础上,特别是适宜维生素a+d、钙的补充,不仅没有因为较早立位持重下肢变形,反而原有的“o“形腿/“X“形腿等异常减轻。我们2000-2002年统计结果为,此月龄开始立位持重训练的中度痉挛型双下肢瘫比1997-1998年10-12个月开始立位基础训练的对照独走早1个月,且下肢发育良好;5例训练前x片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的,1.5-2岁时复查已发育正常。脑瘫儿合并髋关节异常的比例较高,有学者报告,3-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三组脑瘫儿合并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等异常的分别占40%、53%、46%。我们分析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原因外,传统训练方法适时的立位训练不够是又一因素。研究证实,骨、关节的发育除营养外,运动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员营养全面,但在失重条件下大量丢钙、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平均每周减少0.9%;264名芬兰少年随访11年观察到,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较不足者股骨颈密度高7.6-10.5%。临床已证实脑瘫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肌肉活动较少的痉挛型比肌肉活动相对较多的徐动型反映骨异常的生化改变更著。4.10-12个月(1)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平行杆走、保护下独走。(2)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继续上述训练,并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进行上述训练时,有足内/外翻的用适宜楔形板矫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膝反张的捆站时膝后加垫;坐起椅训练起立时膝内弓的膝间加垫。立位训练必须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基础上,立位训练与矫正同时进行不仅可增强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也有助于姿势异常的纠正。(3)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