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文心高中·日照一中莒县校区磨刀不误砍柴工第1页(共6页)规范造就高分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审答程序及技巧一、考核目标及试题分类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调动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即历史知识迁移、再现的能力。根据对学生这两种能力的考察,历史材料解析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依据材料概括、归纳、分析、说明……”型,该类题目注重考察学生的第一种能力;第二类,“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分析、说明……”型,该类题目注重考察学生的第二种能力;第三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分析、说明……”型,该类题目兼具考察学生的以上两种能力。其中,又以第一类题目居多。现以以下题目为例,概述审答程序及技巧。例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四(请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枢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三图反应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什么时代开创的?(3分)(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4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二、审、答题程序(一)、审题1、审读引导材料引导材料即材料解析题最前面的一段导入、说明性话语。审读引导材料的目的在于:明确题目立意和主题,把握题目考察内容及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通过对例题引导材料的审读,我们可以知道,本题考察的主题是具有“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政治制度创新”,由此我们可以预料,本莒县文心高中·日照一中莒县校区磨刀不误砍柴工第2页(共6页)规范造就高分题设问中将会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曾经创立过的政治制度问题,并且这些政治制度将会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对后世提供借鉴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2、审读设问要求(1)、审读“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又称“答案出处”,即问题答案从哪里来。根据设问方式,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依据材料——答案从材料中来;依据所学知识——答案从所学知识中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兼具以上二者。通过对例题三个设问的的审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问中“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答案来自材料一;第二问中“材料二中”——答案来自材料二;第三问中“材料三、四;你怎样认识”——答案出处兼具以上二者。(2)、审读“求答方式”。“求答方式”即设问中要求解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归纳、分析、说明、指出、列举、比较、说出等。第一问求答方式为“指出”;第二问求答方式隐含,我们可以补充为“写出”、“指出”;第三问中第一小问求答方式隐含,我们可以补充为“概括”、“归纳”,注意,该小问中虽然有一个动词“反应出”,但其并非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方式。第三问中第二小问求答方式亦隐含,我们可以补充为“谈谈”、“说说”等,该小问中也有一个动词“认识”,但这是设问要求我们回答的对象即答案是我们的“认识”,所以在回答该小问时,我们要将其名词化。在以上各求答方式中,“指出”、“写出”、“谈谈”、“说说”等方式学生较易把握,并且“谈谈”、“说说”属开放性回答方式,对答案的限定较小,而“概括”、“归纳”则本身包含着简洁、扼要、有条理的要求,把握难度相对提高。(3)、审读“求答项”。“求答项”即设问中要求回答的对象,如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对设问审读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第一问求答项为“时代”;第二问求答项目分别为“人物”和“制度”;第三问求答项分别为“变化”和“认识”。注意,在第二问第一小文中的求答项隐含,我们将其补充为“人物”,第三问第二小问的求答项问“认识”,即该题要求我们回答的是我们的“认识”,很多同学会误认为是“影响”,在该问中,“影响”是从属于“认识的”,可以认为是对求答项“认识”的一个限定词,即要求我们回答对“影响”的认识。(4)、审读“限定词”。“限定词”即设问中对“求答项”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汇,可以分为时间限定、地点限定、答题范围限定、答题角度限定等。第一问中的限定词有“三图反应的政治制度开创”“分别”“我国历史”,其中,我们有必要将某些限定词进行整合,将其整合为对“求答项”起直接限定作用的词语。第二问第二小问中的限定词有“地方上”“行政”。第三问第一小问限定词有“这一时期(即承前省略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新”,其中,君主专制制度是核心限定词,对该问题的回答最终要落脚到“君主专制制度“上。第二小问的限定词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消极影响”。另外需注意的一点是,答案出处本身就是一种隐性限定,例如第二问第一小莒县文心高中·日照一中莒县校区磨刀不误砍柴工第3页(共6页)规范造就高分问中的“材料二中的”,本身就是对“求答项”的一种限定。(5)、审读“分值”。每一设问后面所附的分值往往对问题答案的要点数、答题角度、答题侧面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特别是分值的奇偶性。第一问3分,这种奇数性并且分值较低的问题,往往有着与分值相同的奇数个答案。当然该问中已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第二问4分,共两小问,更大的可能性是每小问2分,因为在问题的设置上,同一问中的小问题难度相当,拉不开层次,所以赋分相同。第三问6分,两个小问题,其中第一小问题中涉及到两则材料,两个时代,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小问4分,第二小文2分。2、审读材料正文和出处(1)、审读材料正文对材料正文的审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全。所谓全,即在审读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提供的全部数据和信息而不能有所遗漏,如果发现材料中有的数据、图标、文字等没有使用,就要重新进行审读思考,甚至每一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因为标点符号往往起到提示性作用,比如一则材料中出现了两个分号,那么这两个分号就将其前后的史料分成了同一层次的三个部分。第二个原则——有效。所谓有效,即要从获取和解读出的全部信息汇总提取符合“设问要求”的有效信息,特别是提取符合设问要求中的限定词的有效信息,即哪些信息与“设问要求”有关。换句话说,信息的有效性与否,是以“设问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的。第三个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中的文字、数据、图表不能照抄,历史考试不是考察照抄材料的能力,而是考查透过文字、数据、图表等总结概括其体现的本质、规律的能力。所以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照抄原材料,考察能力是目的,材料是进行能力考察的工具和素材。所以对历史试题中的材料,特别是和中国古代史试题相关的原始文言史料,在解读的时候我们大可以不求字字“甚解”,只要“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就可以了。另外,材料出处同样不能遗漏,它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必要的信息。例如例题中材料二出自《史记》,而《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作,所以材料二反应的内容不会是西汉以后的事情。至于对该四则材料及出处的审读,此处不再赘述。(二)、答题审题是答题的基础,答题是审题的目的,答题的过程我建议分“两步走”:第一步——列。列即列作答提纲,也就是在往答题纸上书写最终答案前,先在草稿纸上迅速编写一个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的提纲,如答题角度、关键词等。有人可能质疑,考试时间这么紧张,能做完就不错了,还有必要列作答提纲吗?我的回答是——非常有必要。首先,答题前所列“提纲”具备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的特点,只要列明答题角度、关键词,使其能在我们书写答案的时候起到提示性作用就好,而不必面面俱到,所以不会消耗太多时间。其次,答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眼看到题目的时候思路清晰,于是动手就写答案,结果写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在书写某一角度的答案如经济方面的影响时,大脑中所有有关经济影响的储备知识就完全被调了出来,这一过程也正是淡化其它方面知识储备的过程,结果当我们写完莒县文心高中·日照一中莒县校区磨刀不误砍柴工第4页(共6页)规范造就高分经济方面的影响时,回过头来便淡化甚至忘记了其它方面的思路。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对题目有一个全面充分认识的时候对答案要点进行一个提纲挈领的罗列。第二步——答。答题也就是根据提纲组织答案并将其书写到试卷上。答题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将答案、思路呈现给阅卷老师的过程,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考试成绩,因此这也是整个程序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书写答案时我们要努力遵循以下原则:(1)、通盘设计答案。即不能看一问答一问,而要通览整个题目后从整体上设计答案。因为前后问项间往往难度梯度、设问角度等方面的逻辑顺序,如果不通盘设计答案,往往会出现在前一问中答多了,将下一问中的答案已经用过了的现象,如果划掉,影响卷面,不划掉,同一内容的答案用在回答两个不同的问题上,一是本身不合适,二是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2)、答案要“五化”第一、提示化。提示化又称“关键词化”,即将设问中的“求答项”用关键词的形式先写在试卷答题纸上,格式如:原因:;影响:,这样就做到了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而不答非所问。同时,在进行提示化答题时所写的关键词必须要突出,做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第二、序号化。在上述关键词的后面开始序号化答题。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有时候会用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序号,我们规定,考试时统一序号形式是①②③,如果一个问题中有两个及以上的小问,且每一小问中有多条答案,则写成:原因:①②③影响:①②③如果一个问题中有两个及以上的小问,且每一小问中只有一条答案,则写成:①原因:②影响:第三、要点化。上述序号中的每一最低层序号其实就是一个要点,要点反应答题角度、答题侧面、答题思路,要点也是老师阅卷时的重要参考点和采分点。在进行要点化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点到为之、话要短、点要多、面要全、落到关键词。这是因为老师阅卷时因为种种原因会采用寻找“采分点”的方式给分,如某一6分的题目要求“用现代化史观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我们知道,现代化的三个主要表现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因此,回答该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抓住政治影响这一个角度和侧面洋洋洒洒几十字甚至上百字,如果这样回答,即使答得再多再全面,也只能得这一个要点的分数,而在从该侧面作答时,只要“概括”回答上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带来的影响就可以了。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样,即体现了现代化史观的内容,又从破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立新(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中华莒县文心高中·日照一中莒县校区磨刀不误砍柴工第5页(共6页)规范造就高分民国临时约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言简意赅。另外,将经济工业化和思想文化科学化方面的影响分别作为第二、三个要点。第四、段落化。所谓段落化就是要求书写答案时,新的要点要另起一行,在答题纸上同一层次的序号要并齐上下垂直排列。当然,这需要在通盘设计答案过程中进行预先估计答题纸所给的空间是否充足,大多情况下如果我们遵循了“要点化”的答题思路,答题纸空间不会成为问题。第五、规范化。答题规范化有两个要求,一是书写要规范,要求我们书写答案时,字体要大小适中,字距小行距稍大,工整而不潦草。二是语言要规范,要求我们要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答题,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主观臆造,不能用其它科目的专业术语来回答历史试题。(三)、综合以上审题过程和答题要求,我们最终得出的该例题的答案是:(1)时代:①图一:秦代②图二:隋唐③图三:元代(2)①人物:秦始皇②制度:郡县制(3)变化: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认识:①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