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一、导入设计的作用: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极易被外界事物影响,上课铃响后,孩子的大脑依然处于对课外活动的兴奋之中。因此,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不但有稳定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想从其他外界事物中转移到课堂上来,还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能预示着随后的课堂教学的高潮与结局。二、案例分析:案例1:体积和体积单位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的齐答)愿意。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的齐答)可以。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很大。生:非常宽松。生: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生: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胀破……2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与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会理解得更清楚。这一导入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情感心境”。新课导入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等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作为教师,在上课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就应该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开课氛围,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老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愿意吗?”、“可以吗?”这些亲切、平等的语言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巧妙的把学生的情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境地。案例2:最小公倍数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生:报数1、2、3、……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们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们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了起来。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了起来?生:报6、12、18、……的同学。师:报6的同学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两次都站起来吗?生:我报的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要站起来。师:说得好。6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可以说6是2和33公有的倍数。这样的数还有吗?生:12、18、24、30、……师:像6、12、18等这些数都是2和3公有的倍数,可以简称为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想一想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生: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添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一导入设计充分体现了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题;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新课导入时,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情景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面的教学片断,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案例3:年、月、日的认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你已经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请说给大家听听。4生:我知道一年有365天。生:一年有12个月。生:一个月有30天。生:不一定,有的是31天。师:是吗?请举例说说。生:这个月(指3月)就是31天。生:我还知道31天的是大月,30天的是小月。生:我妈妈告诉我,2月有些特殊。……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执教教师能够关注学生,构筑个性的发展平台。现代教学论认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去“发现、创造”知识,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开课就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尽力为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适当的,利于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说:“这些问题大家知道吗?理解吗?”没等学生思考便立即肯定说:“相信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的”,接着就展开教学。这种现象尤其在新授课中表现得最为普遍,因为担心学生会把新课要学的知识说出来。多数教师不敢像该案例中的执教教师那样,大胆地提出“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请说给大家听听”。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为学生构筑一个自主的发展平台,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案例4:三角形的面积提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吗?(多媒体显示以下图形)5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回忆: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学生回忆的同时,老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板书:转化找关系推导启思:“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条红领巾,要知道做这条红领巾需要多大的布,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应该求出它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中,得到一点启示呢?能不能也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究这个问题。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导入新课还可以“搭建适当的过渡桥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情感的投入,更需要认知的参与。现代教学论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生合理学习数学方式的形成,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新课的导入,不能仅仅只重视搭建知识桥梁,注重知识点的复习与铺垫,也应该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等等方面的渗透与准备,也应该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策略上为学生铺路搭桥。从这一设计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不再是仅仅的围绕某一知识点去复习铺垫,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等。总之,新课导入的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面摘录的一些片段,尽管导入方法各不相同,但执教者都非常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注重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力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在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之中。从6这些成功的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只要我们真正确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做法。备课时,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再去考虑教师怎么教,在导入的过程中,注重导入的艺术性与创新性,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相信我们的新课导入一定会成功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