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解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3.理解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主要特征;4.理解并记住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中个体道德推理的主要特征;5.理解并掌握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6.理解并记住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7.理解并运用中小学生品德的教育18名路人见死不救拾荒阿姨救起遭碾压女童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天空渐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两岁的小悦悦(化名)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痛苦的悦悦已无力大声呼唤妈妈,更无力挣扎。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生死关头,一位身材矮小的捡垃圾阿姨发现了悦悦,她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试图扶起悦悦,但悦悦已经瘫软。阿姨只好把悦悦从路中间挪到路边上,然后向四周呼救。仍然没有人出来,阿姨向巷子里跑去,几秒钟后,悦悦的妈妈跑过来,惊慌失措,她抱起血泊中的悦悦,疯一般地冲向了医院。悦悦毫无意识地躺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她的眼珠没有任何活动迹象,面部肿胀,瞳孔散大,处于深度昏迷状态。ICU的医生说,小悦悦为特重度颅脑损伤,接近脑死亡,预后很不好,最乐观的估计是植物人状态。据医生介绍,最致命的是第一次被车猛烈撞倒后头部着地造成大脑减速伤。佛山警方通报称,事发当晚9时,民警抓获了第二辆肇事逃逸司机蒋某。第一辆肇事车的司机胡某投案自首。目前,两人已被刑事拘留。在与死神抗争了9天后,小悦悦在21日凌晨零时永远离开了我们。就在噩耗传来的前一秒,网友们还在微博上为小悦悦祈福,人人都在期待生命的奇迹。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亲赴医院探望小悦悦,并要求有关部门组织“谴责见死不救行为”主题座谈会,弘扬见义勇为,让社会变温暖。震惊、沉痛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省:是法律有缺口,还是道德已滑坡?佛山女童被碾压十八路人见死不救“见死不救”频频发生,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必选)A没有法律保障,害怕被诬陷B没有救援技术,不知该怎么做C社会人心越来越冷漠D“见死不救”仅为个案,社会整体还是好人多减少“见死不救”,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必选)A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B立法惩罚诬陷者C立法表彰见义勇为者D提供救援知识培训E媒体舆论提倡助人为乐F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助人为乐社会风气比例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立法惩罚诬陷者立法表彰见义勇为者提供救援知识培训媒体舆论提倡助人为乐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助人为乐社会风气其它比例A没有法律保障,害怕被诬陷B没有救援技术,不知该怎么做C社会人心越来越冷漠D“见死不救”仅为个案,社会整体还是好人多第一节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一、品德与道德,品德的实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实质(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行,是个体在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品德等同于道德吗?品德与道德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是个体现象,其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2)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2.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一、品德的实质1、从品德的特性来看,品德是一种内隐和稳定的心理倾向或特征2、从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品德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3、从品德的心理构成来看,品德是复合体4、从品德的表现形式来看,品德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品德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情感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简称为知,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评价与判断。道德情感简称情,是指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规范对社会现象的真假、美丑、善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简称意,是指人们自觉地执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行为简称行,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第二节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二、苛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道德相对论阶段(10或11岁之后)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分化出来,道德认知不守恒、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①道德绝对主义观点②看重行为的客观后果,不大关心行为者的意图好坏③主张抵罪式的惩罚④存在内在公正①道德绝对论变为道德相对论②是非判断的依据是行为者违反社会规则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③赞成汇报的惩罚④不再相信内在公正(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甲儿童因偷吃东西打破了1只碗,乙儿童因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5只碗。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乙儿童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处于_______阶段。A前道德阶段B道德实在论阶段C道德相对论阶段分析超速行车是错误行为吗?甲儿童说是错误行为。乙儿童说超速行车如是为了急救病人,那么就不是错误行为了。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分析两个儿童的道德认知各处于哪一阶段?为什么?分析2.道德发展的原因(1)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发展的原因一是年幼儿童的道德实在论倾向,即儿童具有服从外界法则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二是年幼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即儿童具有从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2)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发展的原因一是个体认识上的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义的心理倾向;二是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削弱了道德实在论的心理倾向。3.皮亚杰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1)通过发展一般认知能力来为道德思维的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2)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在皮亚杰的影响下,通过实验创造性得出:“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说,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决定其道德行为的最根本因素,而道德判断的水平又取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城里有个药剂师,他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但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海因茨家穷,他变卖了家产,从亲友中借贷,总共凑到1000美元。他求药剂师降价卖给他一剂药,药剂师不同意,他请求分期付款,药剂师也不答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海因兹感到绝望并考虑砸开药店为他妻子偷药。于是他在晚上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结果,他被药剂师告到了法院。问题1、海因茨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海因茨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3.柯尔伯格的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被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社会环境对人们的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1、家庭2、同伴交往3、教师态度4、大众传媒5、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三、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家庭气氛家庭教育父母榜样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家庭结构第三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二、中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第三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1、道德认识发展特点2、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3、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4、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第三节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二、中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1、道德认识发展特点2、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3、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4、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第四节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一、小学生品德教育(一)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发挥榜样示范作用2、发挥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二)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三)开展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感第四节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二、中学生品德教育(一)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知儿童道德成熟的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而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在于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二)通过移情训练,激发道德情感例如: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有人因此而取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残疾人?岁月的流逝会使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如果你是一个行动迟缓、无人照顾的老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老人?如果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不幸,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挫折、不幸?(三)开展价值观辨析活动,促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4.获得社会反馈1、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三)道德认识的培养(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