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讲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文献的辨伪与考证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伪书,在古典文献中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不绝于世,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较多的麻烦。那么,究竟什么是伪书呢?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所谓“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作者姓名是不真实的。所谓“年代不实”,即在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的文献产生的年代是不真实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或传说)人物的姓名本身就具有年代内涵,所以,“作者不真”的伪书也大都(只有少数个别)体现着“年代不实”。所谓“内容假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非固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故有图书文献(大都是亡佚的古籍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关于伪书的种类经历代学者讨论具有真伪问题的古书,仅张心澂《伪书通考》载录的就有1104多种,古代伪书的数量应该比这个数字更大。明代胡应麟曾总结伪书成因共有21点,很值得研究:(1)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2)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3)有援古人之事而伪者;(4)有掇古人之文而伪者;(5)有传古人之名而伪者:(6)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7)有惮于自名而伪者;(8)有耻于自名而伪者;(9)有袭取于人而伪者;(10)有假重于人而伪者;(11)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12)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13)有本非伪,入托之而伪者;(14)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15)有伪而非伪者;(16)有非伪而曰伪者;(17)有非伪而实伪者;(18)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19)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20)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21)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所列上述各项,有的是说伪书的流传及人们对伪书的认识问题,如(1)(2)(16)(18)(19);有的是说作伪的动机、目的问题,如(11)(12);有的是说伪书存在的形式问题,如(15)(17);其余皆是说作伪的手段方式方法问题,凡12类。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则把伪书的种类分为10种:(1)全部伪;(2)一部分伪;(3)本无其书而伪;(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6)内容不仅伪而书名、人名(作者)皆伪;(7)内容、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作者)伪;(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9)伪后出伪;(10)伪中益伪。梁启超言,“伪书的种类很多,各家的分类法亦不同”,也承认自己所分的10类也是“不科学的方法”。为了更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伪书的种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伪书加以分析。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伪书基本可分为三类:(1)主观故意作伯的伪书;(2)主观过失造成的伪书;(3)客观因素促成的伪书。就动机而言,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作伪的动机》一节中有相当精要的概括,目次如下:有意作伪的:一、托古;二、邀赏;三、争胜;四、炫名;五、诬善;六、掠美。非有意作伪的:1、全书误题或妄题者;2、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3、因书中多述某人事或言论而得名;4、不得主名而臆推妄题;5、本有主名不察而妄题;6、部分误编或附入者(1、类书误作专书;2、注文混入正文;3、献书时妄增篇幅;4、后人续作;5、编辑无识贪多)。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伪书主要可分为四类:(1)内容形态全伪之书;(2)内容真伪混杂之书;(3)内容真而形态伪之书;(4)本真而误认有伪之书。从实现方式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十类:(1)有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2)有挟辑古人之文而伪者;(3)有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者;(4)有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者;(5)有自隐假托他名而伪者;(6)有剽窃题属自名而伪者;(7)有后世臆改妄题而伪者;(8)有后世增补附益而伪者。古书的辨伪及其学术意义1.什么是“辨伪”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辨伪是文献实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文献学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辩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实性。它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均在辨识的范围内。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任务是认定文献的其实作者、年代,体现其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每一个人都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人,所以,图书文献真实作者的认定也就具有了年代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称为文献年代学。文献辨伪是不仅要将群体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揭示出来,也要将个体文献(一部书等)中那些有伪的篇章和文字,如注文混入正文、他书或他人之文伪作某书或某人之文、后世增补之文被当成本书原有的内容等“伪篇”或“伪文”辨识考证出来,使之与原文相区别,这是更为艰巨的文献辨伪任务。辨别古书真伪,通常会有五种结果:(1)一部被认为是“真”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判定为“伪”书;(2)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恢复“全真”的身份,如《孙子兵法》;(3)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考证虽然被恢复了“全真”的身份,但其中夹杂着某些“伪”的文段,即其中某些文句、段落有伪;(4)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被恢复“半真”的身份,即其中某些篇章有伪,如《尚书》;(5)一部被认定是“全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发现某些“真”的文段。2.辨别伪书的意义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这三者的规定性也就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三要素。伪书所模糊的正是其真实的时间——年代、个体——作者,而某一特定的个体同时就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对于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今许多学术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如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也有精辟的论述: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前人对古书辩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就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只有对其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如《尉缭子》一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不甚了解,因而怀疑它是伪书,清人更深加指责其是“后人杂取苟以成书而己”,姚际恒斥其教人滥杀无辜,甚至主张“必焚其书然后可也”,钱穆也讥其开首即模仿孟子见梁惠王之问答,他们都认为此书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其实,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比较可信的书,书中纪录的尉缭子向梁惠王献言时的身份、语句及引述吴起的言行都与历史真实相符,特别是书中保留了“世将”等后世不用的语辞,所以,其中史料不会晚至秦并六国,将此书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题。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更证明了该书的价值。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不经过整理往往无法卒读,其中真伪混杂,而深层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多种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古籍辨伪则尤为要务。首先,是在古书整理之前,必须明辨其真伪及其年代,然后务使真者得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其他问题。其次,是即便是真书书,其中又大都夹杂着某些伪文伪篇,不辨其真伪将大大影响古书整理的价值。如西汉刘向等在整理《晏子》时,把收集到的《晏子》定为8篇215章,8篇又分为三类:(1)符合“六经之义”者列为前6篇;(2)将“文辞颇异”“又有重复”者归为1篇;(3)将“疑后世辩士所为”“似非晏子言”者归为一篇。这就将其真伪区分开来,揭示了文献的不同时代和价值。又如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史书的编纂必须是“信史”,这就要求史家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此外还要具备考辨史料真伪的能力。《史记》之所以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名著,与司马迁对史料所做“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的大量考信工作是分不开的。其考信工作以“六艺”为取设标准,这是个体无法完全超越的历史局限,但他求其、信实、存疑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弥补其历史局限可能造成的某些不足,例如,他对远古的传说材料,总是感叹一声:“尚矣!”“吾不知已!”“不可记已!”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核证传说的真伪信异。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古书其他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不能辨别古典文献的成书年代、作者是否为假托、内容是否为伪造,整个学术研究就无法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造成学术发展历史的错乱。如《老子》一书,根据传统的说法,老聃是孔子的前辈,其人其书在孔子之前,所以,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及大多学者都先述老子及先秦道家思想,再述孔子及儒家学派;而冯友兰笃信《老子》成书于战国之际,他的《中国哲学史》便将《老子》排列于孔墨之后。考辨古书真伪及其成书年代对于学术源流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考辨伪书的方法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四部正讹》中指出考辨伪书的方法有八:凡核伪书之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这也就是说,遇到可疑的古书,需要作以下工作:首先,检查一下最早的目录书,看著录了没有;其次,翻阅历代史书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研究这部古书什么时代见于著录,以考其流传的线索;第三,从作者同时人的著作中,检查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第四,从后世的书籍中,检查有无发挥或引申这部书的言论;第五,从文体上,检查是否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合;第六,从内容上,检查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事实相符;第七,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古;第八,检查首先传布这部古书的,是什么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