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祁慧2013.2.26msqihui@126.com推荐参考书目劳动关系(第三版),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劳动关系学,常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9月劳动关系管理,陈维政李贵卿毛晓燕,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课程学习要求及考核•学习要求: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现实劳动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独立的、科学的观点。•课程考核:平时30%+考试70%课程体系第一编劳动关系理论1第二编劳动关系主体2第三编劳动关系运行和协调3第四编劳动关系矛盾处理4第一编劳动关系理论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Onehapter劳动关系导论IntroductiontoLR引导案例1:•大连市日资企业罢工事件•2005年9月9日,佳能公司6000多名员工为涨薪罢工,不但迫使资方最后提高薪水,还引发了大连市开发区其他日资企业罢工风潮,先后波及三菱、东芝、日本电产、日新工机、和旭染织等十几家日资企业,罢工人数一度高达3万余人。一个月后,大连市100多家企业都将基本工资调高100元左右。引导案例2:•东航飞行员“集体返航”事件•2008年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从昆明飞往大理、丽江、版纳、芒市、思茅和临沧六地的18个航班在飞到目的地上空后,告知乘客无法降落,又全部飞回昆明,这导致昆明机场更多航班延误。•无独有偶,3月以来,民航业以发生多起类似事件。2008年3月14日下午,上海航空公司40余位机长同时请病假;3月28日,东星航空公司11名机长集体“告假”本章学习要点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劳动关系的本质理解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了解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劳动关系,翻译自英文“laborrelations”。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雇员:劳工、工人、劳动者、受雇者等。一、劳动关系的词源一、劳动关系的词源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劳动关系被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以及“产业关系”等。劳资关系员工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产业关系劳工关系劳动关系Employeerelation•劳动关系是一种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心理的以及政治的关系中,劳动者投入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知识为就业组织谋利,以此换取一系列个性化的经济和非经济的报酬。(程延园)二、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常凯)•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特殊对象。二、劳动关系的定义•根据劳动法规定,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又具有人身和社会属性,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劳动者还要从工作中获得人所拥有的体面、尊严和满足。•为什么说劳动关系是经济关系也是社会关系?“平等性兼隶属性人身性兼财产性”如何理解劳动关系定义?•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集体协议&劳动合同•心理契约•合作•劳动者: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管理方:关闭工厂、惩罚和解雇•冲突•劳动者的技能越高,其市场力量就越强?如何理解劳动关系定义?•合作•劳动者力量VS管理方力量•冲突•劳动力市场的力量OR•“退出”、“罢工”、•“岗位”•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如何理解劳动关系定义?•从微观上讲,劳动关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的各个环节。•从宏观上看,它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对劳动关系相当重视,它们以各种方式,程度不同地介入劳动关系事务,从而使劳动关系问题超出了劳方与资方的范围。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狭义的劳动关系指在具体的企业或劳动单位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雇主)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劳动关系指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三、劳动关系的主体(1)雇员,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雇主雇佣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农业劳动力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室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西方社会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公务员、军事人员、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三、劳动关系的主体(2)雇员团体因为共同的利益、兴趣或者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截至2009年,全国基层工会组织有184.5万个,覆盖企事业机关单位395.9万家,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达2.263亿人。三、劳动关系的主体(3)雇主由于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力的人或团体。管理方/资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际上,劳工的业主、经营负责人、或代表业主处理有关劳动事务的人。管理方是分层级的三、劳动关系的主体(4)雇主组织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者贸易组织为纽带,其主要任务是与工会或工会代表进行集体谈判,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向其成员提供支持,通过参与同劳动关系有关的政治活动、选举和立法改革,间接影响劳动关系。三、劳动关系的主体(5)政府立法,维护劳动“三权”公共利益维护公共部门的雇主有效服务的提供者四、劳动关系的特征(1)法律的平等性(2)经济的依赖性(3)管理的从属性(4)权益的冲突性(5)实力的差异性(6)冲突的影响性(7)互动的复杂性五、劳动关系的本质(一)合作的根源:“被迫”。迫于压力不得不建立起这种关系。“获得满足”。基于信任的满足、现实的考量、有限的眼界、工人的积极面、管理方关注雇员的满足。(二)冲突的根源:异化的合法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客观利益差异:利润的最大化和长期劳动力的过度供给。雇佣关系的性质:“权力”的不平等,“合同的不尽约束性”、“心理契约”五、劳动关系的本质(三)冲突的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的属性五、劳动关系的本质广泛的社会不平等•经济剥削是20世纪工会和产业冲突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逐步拉大,各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希望在于长期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能够惠及各阶层的大部分人口。广泛的社会不平等性•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干0.2时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0.6之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03年已经逼近0.45,2004超过0.465.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在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占中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且呈下降趋势,而占总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人收入增长•管理方权威的强制性和独断性收到法律和制度的限制•工会使工人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国家的就业、职业安全与健康等保障法律工作场所的不平等性•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工作场所•性别不平等•……工作本身的属性•雇主的劳动成本最小化和对工人控制最大化的追求•大工业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工业工厂岗位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工作的艰苦。(四)冲突表现形式:罢工不服从—岗位、怠工退出五、劳动关系的本质(五)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服从性的文化和对抗性的文化)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作环境(大型机器工业企业中工人更多感受到来自管理方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冲突行为)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和政府政策(失业率和失业保险政策)五、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概念示意图资料来源:《劳动关系》,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一)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如经济增长速度和失业率,也包括更多的微观经济状况,如在某一特定产品市场上雇主所面临的竞争程度。“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用工荒”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特有现象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二)技术环境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资本密集的程度、产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是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彼得德鲁克——“面对着新兴的信息社会,关键的社会挑战在于防治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集团——知识工作者和服务业劳动者之间的冲突。《工作的终结》,杰里米里夫金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三)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于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四)法律和制度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是指规范雇佣双方行为的法律和其他力量的机制,这些机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劳动法》规定了集体谈判中双方的权利义务、雇员的最低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等。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五)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由各国、各地区甚至各工种的主流传统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组成。•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潜在的、不易察觉的,它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介等来产生影响。•“公序良俗、道德情感……”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六)国际环境•《世界人权宣言》•世界各国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国际劳工标准•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1、核心劳工标准(1995):禁止强迫劳动和童工、结社自由、自由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同工同酬以及消除就业歧视•2、工时与工资•3、健康与安全•4、管理系统六、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七、劳动关系的类型1利益冲突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劳工法规”•劳动关系的对抗和冲突2利益协调型•科技变革、民主化浪潮、人权运动、现代管理科学发展•体面劳动3利益一体型•ESOP•CO-OP•传统的分类方法:七、劳动关系的类型规范合作型契约独特人才激励约束型契约核心人才辅助人才交易松散型契约通用人才互惠共生型契约高价值独特普通低价值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建立♫(一)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二)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三)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四)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一)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二)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三)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四)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五)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1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基本格局由原来长期的、固化的劳动关系逐渐向相对灵活的劳动关系转变♫2由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劳动群体初步形成♫3就业形势日趋多样化导致不稳定的劳动关系比重明显上升♫4劳动力流动频率加快,劳动关系短期化趋势明显♫5企业内部调整岗位、变更劳动关系的频率明显上升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争议逐年增加:2004年集体争议案件数量达到顶峰(19000起),04年以后个体劳动争议案件逐渐变成争议的焦点。企业群体事件涉及:退休职工要求提高养老保险待遇;企业大规模裁员;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企业改制下的员工安置问题。♫就业供需矛盾长期存在:2004年政府发布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课后任务•了解富士康员工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