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电磁铁的磁力(一)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城头小学孙梅芝一、教材分析《电磁铁的磁力(一)》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3课。本课的教学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知道电磁铁的组成,并亲自验证了电磁铁的性质,本节课则通过对电磁铁磁力的研究,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由于本课的教学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知道电磁铁的组成,并且亲自验证了电磁铁的性质。所以本课教学中,我因势利导,注意以旧知引新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的积累还很薄弱,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有限,所以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现阶段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让学生观看电磁起重机吸引废旧钢铁的图片,使他们感知电磁铁具有如此大的磁力而感到惊叹,使他们从自己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产生自己也能够制作出磁力强大的电磁铁的愿望,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六年级的学生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层层引导,层层设问,来激发学生思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我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总结出我们本节课的结论,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真正的融入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四、教学重、难点1、知道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3、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五、教学准备1一号电池、电池盒、大头针、大铁钉、长绝缘导线2、电磁起重机工作时的图片。3、给学生分组并分发记录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六、教学过程(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是:线圈:圈数、线的长短、粗细、材质电池:数量(节数)铁芯:芯材、粗细、长短、形状……电磁铁的磁力我们的假设我们的理由是通电线圈磁性产生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圈数增加磁力增加反之相反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多少有关。电池数增加磁力增加反之相反铁芯粗细、铁芯长短、电线粗细、线圈形状、铁芯形状、线的类型等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磁力大小与磁场的产生有关电磁铁的磁力我们的假设我们的理由磁性是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增加圈数磁力增大;减少圈数磁力减小(三)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检验的因素(改变的因素)线圈的圈数圈圈圈要保持不变的因素研究计划温馨提示:1、电磁铁钉尖靠近大头针。通电,吸住的大头针移到空白处。2、注意分工,做好实验记录。3、同一次实验要多做几次,取平均值,这样才能准确。4、实验后整理好材料,准备汇报。5、实验结束后器材按规定摆放好。注意:通电时间一定要短!(四)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实验记录线圈圈数吸大头针数量(个)磁力大小排名第1次第2次平均数圈圈圈分析实验数据,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线圈磁力多强少弱电磁铁的磁力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激发了学生想探究的激情,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电磁铁的组成和基本性质,目的是为学生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提供思考的方向。提出问题,再猜测与假设,这都是学生的直觉思维活动。猜想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训练学生运用知识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充分展开思考。还有学生猜想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表现(三)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设计理念: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为了降低学生的设计难度,我设计了一张实验方案表,重点是要理解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通过交流,每个小组完善了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后进行了实验,并且及时记录了实验的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动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也明白对比实验要控制好其他的变量,所以操作起来应该得心应手。(四)交流汇报,得出结论设计理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汇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汇报交流、共享成果。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导向,激励学生参与表达与倾听,把小组的探究成果变为集体的财富,使学生在具有团体性质的评价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设计理念: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了两点:(1)以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2)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问题、共享成果,这样的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