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备考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第17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单选题(共11题;共40分)1.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亿多。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多人,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2)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预估的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下图为“2010---2017年深圳市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图”。关于深圳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及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增长率增速快,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B.自然增长率增速快,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C.自然增长率高。主要是受二孩政策影响D.自然增长率高,是因为年轻人口比重大3.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是()A.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4.下图为人口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9(1)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的原因是()A.灾害频发B.科技进步C.劳动力增加D.消费水平改变5.读我国人口变化及趋势预测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示期间()A.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B.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C.总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D.人口死亡率逐渐升高(2)该人口变化趋势将影响()①人口容量②人口政策③人均寿命④产业结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2019•全国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小题。(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3/97.下图为我国2011年至2017年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量及比重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示期间,关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B.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最多C.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年下降D.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大(2)针对劳动年龄人口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宜采取的措施是()A.大量接受移民B.实施产业转移C.调整生育政策D.增加养老投入8.读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增长率趋势图,回答下列小题。(1)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致是()A.1963年B.1984年C.2017年D.2030年(2)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速减慢的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B.人口死亡率增大C.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D.工资水平增长缓慢9.我国台湾省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台湾许多男女的传宗欲望是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下图示意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4/9(1)推测台湾下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与低谷期可能分别出现在()A.2023年、2022年B.2024年、2025年C.2026年、2025年D.2024年、2022年(2)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C.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10.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小题。(1)有关甲、乙、丙、丁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判断正确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变率最大的是甲B.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乙C.丙国正处于人口高增长阶段D.目前丁国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2)目前,甲国应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的()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11.新疆和田地区年均降水量为33mm,年均蒸发量为2600mm,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人口数量为50万,耕地面积为126000公顷,2016年该地区人口数量为244.98万,耕地面积大约为260760公顷,读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5/9(1)影响和田绿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B.土地C.交通D.热量(2)从20世纪50年代至2016年和田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铁路运输条件进一步完善B.医疗卫生条件保障健全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D.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二、综合题(共4题;共51分)12.下图为“甲、乙两类国家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图中分别反映了两种国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从发展程度上来看,甲为________国家,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采取的人口措施应该有________等。(2)乙国属于________国家,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等。该国可以采取________等人口措施。(3)下列四国中,与乙国存在类似人口问题的是__________A.印度B.尼日利亚C.法国D.孟加拉国13.读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图,回答问题。(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6/9(2)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上海人口________化严重,导致人口________率较高。(3)以上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结合图示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基数分析,其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4)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正或负)相关;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正或负)相关。14.2014年7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投资于年轻人”,倡导家庭和社会保障青少年从青春期到成年安全、成功和健康的权利,确保青少年掌握健康知识、生活技能和能力。结合全球人口增长及预测示意图(下图),回答问题。(1)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如何?该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2)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远小于非洲,为什么新生人口增长率却是非洲的两倍还多?(3)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许多专家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地球环境承载力。请表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关键的历史节点,人口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应由数量控制转向结构优化。材料二:左图是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右图为我国青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变化预测图。(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7/9(1)分析我国Ⅱ阶段出生率下降的原因。(2)与现阶段相比,我国Ⅲ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3)描述我国2020年—2060年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化特点。(4)为遏制老年人口社会抚养负担持续加重的态势,有人提出延迟退休的建议。对此,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8/9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1)C(2)C2.【答案】D3.【答案】A4.【答案】(1)C(2)B5.【答案】(1)C(2)D6.【答案】(1)C(2)B7.【答案】(1)C(2)C8.【答案】(1)C(2)A9.【答案】(1)D(2)C10.【答案】(1)D(2)B11.【答案】(1)A(2)C二、综合题12.【答案】(1)发展中;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计划生育(2)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等(3)C13.【答案】(1)上海;宁夏(2)老龄;死亡(3)现代;江苏(4)负;负14.【答案】(1)变化:人口数量不断增长。1问题: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没有保障,环境污染,教育、就业困难等问题2。措施: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亚洲人口总数多,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非洲,但每年新增人口多,所以新生人口增长率大(3)乐观观点:尚未达到环境承载力界限。理由: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可以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扩大和加强勘探,可以不断发现和利用新的资源;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拓展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回答合理即可)9/9或悲观观点: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承载力界限。理由:由于长期过度的消耗,已出现多种资源、能源的短缺甚至枯竭;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过量的废弃物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地球空间的有限性使其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回答合理即可)15.【答案】(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适龄育龄妇女减少;养育负担加重;社会观念和家庭观念的改变;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2)不会发生变化出生率上升的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死亡率也在上升,自然增长率依旧较低,仍处于低增长阶段。(3)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2020年--2040年时间段上升速度较快,之后上升速度下降。(4)同意:缓解养老压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平均寿命延长;充分发挥经验等优势。不同意:增加年轻人就业负担;不利于社会公平,尤其是中低收入者;老年人平均健康状况下降;工作效率降低;有些职业不适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