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2013年出访:4次2014年出访:7次2015年:4次总的特点:纵横捭阖,收放自如一、大国外交,初见成效•1、中俄关系:相互倚重,互信提升•同俄罗斯结成“准同盟”。中国至今公开坚持的原则是“不结盟”。从俄罗斯一方来说,它也显然不希望同中国结成盟友关系,因为盟友关系就涉及到一个谁主导的问题。两国现在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自然是它们共同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双方的“抱团取暖”比单个应对美国,效果更好。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3月22日至24日对俄罗斯联邦进行了国事访问。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就加强两国合作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普京指出,目前俄中关系不断发展,处于历史最好发展阶段。两国高度互信,尊重彼此利益,在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俄中关系是全面和真正的伙伴关系。普京说,近五年来,俄中双边贸易额翻了一番,目前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对世界秩序和重大国际问题的一致态度已成为维持世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其他多边框架下,俄中两国共同努力,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维护和平与安全,捍卫国际法基本准则,这是两国对世界稳定发展作出的共同贡献。•2000年3月,普京作为总统候选人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俄罗斯可以成为北约的平等成员,条件是“俄罗斯的利益能够得到考虑,能够成为完全平等的伙伴”。很难说,他能否实现自己的意愿,但他明显想获得西方同行的好感。普京的第一位朋友是布莱尔。•2007年普京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美国不需要朋友。我们感到,美国需要的是能够受摆布的附庸……美国是这样说我们和其他人的,‘得教训教训他们,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文明人,差不多就是野人,不久前才从树上爬下来。因此我们应当收拾一下他们,得给他们剃剃毛,洗洗澡。我们才是文明的传播者’”。大概,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领袖会如此公开地说出自己所受的屈辱。•普京在克里米亚问题讲话中直言不讳地说:“西方国家一次一次地欺骗我们,背着我们做出决议,把既成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例如北约东扩,在我们家门口部署军事设施。还不停地对我们说,‘这和你们没有关系’”。•2、中美关系:沐雨经风、曲折迂回2013年6月7日至8日,应奥巴马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会晤。此次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通过会晤,两国元首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开启了中美“跨太平洋合作”的新篇章。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第一夫人访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表示,美国承认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本报注)目前由日本管辖,并属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据台湾“中央社”洛杉矶报道,当地时间5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罗艾斯称,7日将在众议院提案对台军售案,欲将4艘派里级(大陆习惯译作“佩里级”)巡防舰售予台湾地区;他称,预期此案众院当天可快速通过。•3、中日关系:跌宕起伏,分歧不断从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两国邦交正常化开始,中日关系走过了跌宕起伏的曲折发展之路。在建交后的头20年,中日关系总体良好,政治、经贸、文化往来密切,一度在一段被称之为“中日关系蜜月”的时期里达到一个高潮。然而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重组过渡期的混乱性初露端倪,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定义和调整。进入21世纪的中日关系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诱因的影响下摩擦不断。201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钓鱼岛问题再起波澜。(一)跌宕起伏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海上领土争端,并不是孤立的,它反映出了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动向,即自9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世界各国对海洋的重视和海洋权益的争夺加剧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二)海权争端从近的看,日本政府需要做出实际行动弥补挑衅行为,退回原点,这样才能回到两国领导人先前达到的默契和共识并为中日关系的未来良好发展创造积极有益的基础。从长远看,未来可能有国际法律上新的安排和新的案例出现,也可能将进入新的思考和谈判过程,故中日岛争可以暂时搁置,待日后适当时机妥善解决。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要维护大局,既承认分歧的存在,又维持双方政治、经济领域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缓和僵局,恢复和推进人文、教育、科技等全方位的交往。(三)中日关系未来•4、中欧关系:合作共赢,加强交流合作共赢理念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灵魂。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努力,把团结、繁荣、强大的欧洲视为对中国和世界的利好;欧洲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是欧洲的机遇。(一)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中欧关系的加强,不仅需要经贸利益作为物质基础,而且需要人民的理解和互信作为精神保障。(二)加强人文交流,构筑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精神纽带二、周边国家,张弛有度1、马尔代夫2、缅甸3、巴基斯坦4、菲律宾三、外交战略,更为进取•邓小平“韬光养晦”方针:•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完整的“韬光养晦”方针包含十六个字,过去更多地强调了“韬光养晦”,现在则强调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就表明,外交要进取,不能只是被动防御。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四、利用优势,经济先行•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外交为经济服务,变为经济服务于外交。外交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提供了外交所需的资源,而外交的目的,总是促进国家利益最大化,其中又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最大化。中国在过去30多年,外交主要是为经济服务,不但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直接介入和参与引资和引智的具体工作,这个阶段的中国外交,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经济外交。